【国际锐评】中国航天如何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感觉中国(已)身处2122年 。 ”在2022年第一天 , 西班牙航天科普作家佩德罗·莱昂看到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从火星传回的一组精美图像后 , 发出这样的感慨 。
近年来 , 中国航天各种“大动作”屡屡在第一时间登上各国媒体头条 , 这令海外航天爱好者惊叹不已 。 他们纷纷发问:中国航天发展的成功密码和雄心抱负到底是什么?28日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给出了答案 。
这是中国发布的第五部航天白皮书 , 被外界视为中国航天承上启下的重要文件 。 它从11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方面的成绩 , 并对未来五年的航天发展进行重点规划 。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 , 白皮书首次提出要在外空领域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展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 。
过去五年 , 得益于顶层设计、科研人员的奋斗以及开放合作 , 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 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 , 到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 , 再到实现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发展 , 中国航天不断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新成就 。
值得一提的是 , 中国航天发展是全方位的 , 即往上发展空间科学探索外太空 , 往下发展航天应用 。 这种以和平为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 , 正在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人们看到 , 这五年来 , 中国航天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等科学主题 , 依托探月、探火等工程 , 取得一批贡献人类的原创性成果 。 更为重要的是 , 中国航天致力于积极解决全球发展难题 。 比如 , 北斗系统正在为各国提供气象、出行、物流、精准农业、灾害应急等方方面面的协助 , 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
太空属于全人类 , 航天活动理应造福全人类 。 中国航天的开放、合作与共享 , 被全世界看在眼里 。 2016年以来 , 中国已经与19个国家和地区、4个国际组织签署46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积极推动外空全球治理;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 , 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国际合作 。
目前 , 中国空间站首批空间科学国际合作实验项目遴选已经完成 。 欧洲航天局前局长让-雅克·多尔丹等人对中国空间站未来能够对合作伙伴开放、建立一系列新的合作标准等报以热切期待 。 来自阿根廷的网友也表示 , “盼望阿根廷和拉美其他国家的宇航员有朝一日也能入驻中国空间站” 。
当前 , 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 世界由此进入航天大发展大变革的新阶段 。 在这样一个重要关头 , 中国提出在外空领域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无疑将对航天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为这一理念回答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问题:人类发展航天是为了什么?
按照规划 , 未来五年 , 中国将实施探月四期、行星探测等新的重大工程 , 推动空间应用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 持续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和基础研究 , 在月球探测、空间站、行星探测、北斗导航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更多方式的国际互利合作 。
【【国际锐评】中国航天如何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浩瀚太空 , 中国人已经写下自己的答案 。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 , 世界将见证中国航天越来越多的开放、合作与共享 , 见证其如何持续造福全人类 ,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共同发展 。 (国际锐评评论员)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