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 黄芪的作用和功效及禁忌( 二 )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故能治疗缺血性脑病诸疾 。
辨证要点:头痛、头晕、肢体偏瘫,伴手足麻木、唇舌紫暗、脉细涩无力 。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 黄芪的作用和功效及禁忌】8. 固摄
黄芪因其补气力强,而具有较好的固摄收敛作用,能控制血液及体液外泄 。
常用于气血虚弱所致的出血、体液过度丢失诸疾,如脏器的慢性出血、尿崩症、遗精、滑精、自汗、盗汗等 。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所含成分中的葡萄醛酸、多种氨基酸均有强壮作用,且能补充体虚自汗而损耗蛋白质成分,及闭塞皮肤分泌孔,抑制发汗过多,所以具有止汗作用 。
辨证要点:各种慢性出血、盗汗、自汗、尿多、遗精、滑精,伴面色无华、疲倦纳差、舌淡、脉细 。
9. 生血
《本草纲目》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活血生血……,五也 。”
常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气血不足之血虚证,如各种原因贫血、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细胞减少等 。
此因黄芪能促进骨髓各系正常原始细胞增生,且黄芪中含有的叶酸成分,为红细胞合成所必须,故黄芪能生血养血 。
辨证要点:面色苍白、心悸头晕、体倦懒动、唇舌色淡、脉虚细无力 。
10. 止渴
《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 。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之消瘦烦渴,有一定疗效,这是因为黄芪能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抑制胰岛异常免疫反应,降低血糖 。
辨证要点:消瘦、烦渴、口干、畏寒、舌淡、苔白、脉细 。
11. 发汗
黄芪能益气养血而利阴气,且能提升阳气,故可补益汗源使其发汗 。
临证常用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及气血阴阳失衡,汗腺功能失常所致的无汗证,如体虚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干燥综合征等 。
辨证要点: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或口干涩、皮肤干燥、肢冷无汗,脉细 。
12. 宣痹
黄芪性温,走而不守,内外皆达,能温经活血通络,故具祛风散寒除湿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风寒湿痹,如各种关节炎疼痛、肌肉疼痛、神经痛等气血虚弱,风寒湿邪入侵,瘀血阻络之痹 。
辨证要点:肌肉、关节肿痛、麻木伴体弱易倦、畏寒肢冷得温则舒、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
临证应用,注重配伍
本人临证用应黄芪善于配伍其他药物,提高疗效 。
如用其活血时,按10:1比例配水蛭,以增强其益气活血通络之效;
作益肺用常配防风,使益肺同时疏风固表而不留邪,对肺系疾病及慢性皮肤病效佳;
补中常配淮山,相须补气益阴,鼓舞脾胃中气而益脾阴;
作升阳用时配升麻,增加其益气升阳,鼓动水谷精微上升以养脏;
利水多配汉防己,黄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补泻升降,共增益气利水消肿之效;
温阳常配附子,黄芪入肺脾而益气温阳,附子归心肾而大补元阳,合之能广泛应用于阳虚各证;
生血按5:1比例配当归,当归功专补血,此血足以载气,气旺以生血,使补气生血之力倍增;
托毒喜配蒲公英,使具扶正祛邪,促进疮疡愈合;
止渴多配天花粉,合之寒温并用,温阳益阴、生津止渴,能增强降糖作用,专治糖尿病;
固摄配麻黄根,益气固表止汗力强,专治气虚自汗;
发汗配解表药补虚发汗,专治体虚感冒;
若配玄参以平衡阴阳补充汗源,专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干燥综合征;
宣痹善配细辛,两药伍用走窜通络力强,协同鼓动内外之阳气,扶正祛邪,专治风寒湿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