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在表现上采取遣愁——增愁,也就是几番消愁愁更愁的矛盾,步步逼近主题,词的思路,情感的层次是很有条理的 。词人往往用后面的个别词语,去暗示、交代前面省略的内容,只有把握全词,方可融会贯通 。比如说,我们只有读到“酒醒”二字,才可了解“燕帘莺户,云窗雾阁”二句的全部含意;只有读到“归来”二字,方知上文云云,皆是出门之后的活动;只有读到“插向谁家”,方知这“归来”之处,亦非其家,方知全词所写乃客中遣愁 。这些很不显眼的词语,一经词人的安排、组合,不仅成了前后照应、网络全篇的暗纽,而且还由此形成了一种以后示前、愈进愈明的结构 。从而使那些寻常的题材,平易的语言,增添了婉转幽深的情韵 。

文章插图
《长安九日诗》
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译文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远逝了,身体却随着秋季由北向南飞回的大雁归来 。
故乡家里篱笆下栽种的菊花,今日又开了几朵呢?
赏析
九月九日,勉强登高,却无人送酒同欢,遥想故园的菊花,大概在战场旁,寂寞地开放吧 。
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
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 。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 。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 。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 。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

文章插图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
译文
灞原上已经风停雨定,傍晚时只见雁行频频 。
落叶纷纷这是异乡树,寒灯闪闪独照不眠人 。
寂静的空园白露滴滴,隔壁野僧是我的近邻 。
寄居郊外柴门已很久,不知何门能进用此身?
赏析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画面上首先展现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
接着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
- 表达有关心思的句子和形容心思细腻的诗句
- 表达对老师感谢的书信 给老师的感恩信作文
- 表达伤感虐心扎心的说说42句
- 表达表白被拒绝的句子精选73句
- 新广告法违禁词和广告语言的表达技巧
- 表达大公无私的佳句 大公无私的座右铭
- 英语书面表达范文10篇 英语作文例文
- 表达爱意的情话长篇 表达爱意的情话
- 表达心烦意乱的句子 心烦意乱的句子
- 表达很冷的心情说说 感觉有点冷的心情说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