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所有线下店将改成“顺丰优选”( 二 )


在此次更名之前,顺丰成立了顺丰商业事业群,着力整合内部资源 。线上的顺丰优选,线下的嘿客、顺丰家同属该事业群,曾先后担任顺丰航空CEO、顺丰优选CEO的李东起出任顺丰商业事业群CEO 。
这个组织架构拉开了顺丰打通线上线下的帷幕,顺丰家也成为顺丰优选的落地服务店,而不再是一个空想的O2O平台,所售品类也从服饰、3C等五花八门聚焦到顺丰优选的全球直采、母婴海淘、生鲜等食品上 。
但顺丰家仍然以社区服务店为主,与嘿客一样不允许当场提货,只能送货上门 。并升级了社区服务,提供雨伞充电宝之类的租借服务 。主要价值还是向线上引流 。
“充分利用门店贴近社区的特点,向线上引流,增强客户黏性,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提升顺丰商业的整合营销势能 。此次整合将促进顺丰优选在社区市场、生鲜O2O等方面的发展 。”彼时,顺丰商业群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
事实上,在流量已经高企的2015年,所有从实体零售转型电商的都尝试了各种通过线下店向线上引流的方式 。大润发旗下飞牛网负责人袁彬曾向采访人员透露,飞牛网的获客成本只有80原,远低于电商平台动辄150左右的获客成本 。
顺丰作为一个电商新玩家,通过实体门店引流的思路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如何控制成本?大润发是对原有店流量的转化,不涉及开店成本,但顺丰却要实实在在的开店付房租,仅仅靠快递服务的一点收费显然是无法支撑的 。
这种尴尬下,顺丰开始逐渐增加店里的实物销售,增加直接销售,扩大销售和增加用户购买转化,毕竟直接购物走人比扫码还要等物流明显靠谱很多 。
采访人员从顺丰方面了解到,从去年开始,顺丰家的店里已经开始直接销售实物,到更名为顺丰优选的第一家店落地,线下店已经完全以销售为主,不再明显的强调向线上引流,店里也没有明显的引导线上购买的广告 。
第一家深圳方鼎华庭顺丰优选便利店
一招巧妙的金蝉脱壳
从展示图片到以销售实物为主,似乎,顺丰的线下店走的越来越重 。
业内人士甚至暗讽,顺丰商业一年改一次名的节奏,不过是换马甲掩饰业绩的惨烈 。此前顺丰上市借壳的鼎泰新材披露过一分顺丰商业的业绩,事实也确实惨烈 。
鼎泰新材5月31日发布的融资公告(修订稿)
鼎泰新材的公告中,顺丰“已剥离业务商业板块”自2013年至2015年亏损分别是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相加近亏损16.06亿元 。而亏损的原因,报告中称“主要是因为顺丰商业自2014年开始集中铺设线下门店所致” 。
而且,顺丰控股有限在出售商贸控股、顺丰电商、顺丰商业100%股权时,转让价仅仅10元、1元、1元,评估公司对顺丰电商和顺丰商业的全部资产评估是-525,460.55元 。
这组披露的数据,让顺丰的线下店业务彻底被批评的体无完肤,直接被行业判定为亏了十几个亿的失败案例 。
一个不涉及销售的门店尚且亏得惨不忍睹,一个具体销售实物的门店可想而知开店的成本、管理的成本都要高得多,已经启动上市的顺丰如何承载一个无线扩大亏损的项目?
于是,委托管理模式诞生了 。
这一模式从经营者收取每个店30万的保证金,有效的缓解了开店的资金压力 。同时,由经营者负责房租等成本,招募员工管理等成本,将店铺的经营成本转嫁在经营者身上 。顺丰则相当于拥有原本的快递服务、引流功能,还变相增加了供应链的货品销售 。
要知道,大润发、拉卡拉等众多企业都曾觊觎给线下零售门店供货,构建针对B端的商品供应链,沉淀商流,从而通过金融服务变现 。但苦于小B端的零散不可控,一直难以规模化落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