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周刊·前沿扫描|对话董乐:小数据为何热门?如何思考通用人工智能?

“小数据”逐渐热门 , 背后是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还是“大数据”碰壁后的重新选择?认知智能世界里的“暗物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期待和思考通用人工智能?
“我们是世界上比较早研究大数据问题的团队 , 差不多在17年前(2004年)就开始做大数据领域的研究 。 研究了大概三四年以后就发现大数据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 , 当时预见到这些问题用感知智能是无法解决的 。 后来我们就开始尝试范式转换 , 从2009年开始研究认知智能 。 ”近日 ,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乐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 。
算法周刊·前沿扫描|对话董乐:小数据为何热门?如何思考通用人工智能?
文章图片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定位为非营利性的新型研发机构 , 由北京市政府、科技部支持共建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支撑 , 由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教授于2020年筹建并担任院长 。 其目标是实现具有自主的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能力 , 符合人类情感、伦理与道德观念的通用智能体 。
董乐阐述道 , 目前大家看到比较多的AI采用的是“大数据+算力+深度学习”范式 , 属于感知层的智能 , 在真正产业落地时 , 当前的感知智能遇到了很多问题 , 比如只能做特定的人类事先定义的任务 , 存在长尾效应、训练成本高的问题 , 大量数据标注牵扯到隐私与安全性问题 , 此外还存在模型的不可解释、不能交流、算法偏见等各种问题 。
“现在大家慢慢形成了共识 , 认知智能可能才是下一个10年人工智能要重点发展的方向 。 ”董乐教授表示 。
怎么理解认知智能与感知智能?
“乌鸦范式”和“鹦鹉范式”
日本一位野生动物学家采集了野生乌鸦的很多日常生活习性视频 。 他发现 , 当野生乌鸦来到城市 , 它需要坚果饱腹但又没有办法打开坚果 。 这时 , 它有个很偶然的发现 , 把坚果扔到路上 , 汽车开过去后坚果被碾碎了 , 就可以直接过去吃 。
算法周刊·前沿扫描|对话董乐:小数据为何热门?如何思考通用人工智能?
文章图片

但它在去吃的过程中又面临一个新问题 , 马路上很危险 , 它要怎么完成这个任务?很聪明的是 , 它又发现信号灯 , 当红灯的时候 , 所有车都停下来 , 它就把坚果扔到斑马线上 , 坚果被车轮碾破 , 等信号灯指示 , 车都停了再下来把坚果吃了 。
“所有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它自主完成 , 通过要解决一个任务——安全吃到坚果 , 它进行了观察、推理 , 发现了交通的规律 , 然后去执行和决策 。 我们把这称之为‘乌鸦范式’ , 即“小数据 , 大任务”范式 。 它没有很高的训练成本 , 也不需要太多的数据训练 , 但它要完成一个任务目标 , 所以它是由任务驱动的 。 ”董乐说道 。
与“乌鸦范式”相对的就是“鹦鹉范式” , 鹦鹉需要大量的数据反复训练 , 教给他什么它就说什么 。 它可以不断重复 , 但并不理解其中含义 , 它不能反映现实中的因果逻辑 , 是“大数据 , 小任务”范式 。
在认知智能视野下 , 人工智能系统的三个关键要素是“架构、任务和数据” 。 董乐认为 , 相比于感知智能所强调的“数据、算力和模型” , 这是又向前演进了一步 。 其中 , 架构最重要 。 “就像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 并不是来自他掌握了多少知识 , 而是他有很完整的知识构建模型能力 , 那么即便目前拥有的知识不够多 , 但到一个新的领域 , 有了这样健全的架构也可以迅速习得新知识 。 我们认为架构是基础 , 任务是关键 ,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起了一部分作用 , 但并不是全部的作用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