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数据显示 , 毕业生们最期待的入职行业是通信、IT、电子和互联网领域 , 占比超过了25% , 当然 , 上述的这些还只是新兴职业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 未来还有更多的新就业形态正向我们迎面而来 。
文章图片
相比数字经济的浪潮 , 年轻人更青睐“铁饭碗”
稳字当头已经成为了相当大一部分年轻人的求职心态与倾向 , 进入到体制之中去的想法是不少大学生就业时的第一选择 , 这从每年各级公务员考试的火爆程度就能略见一斑 , 如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3万余人 , 报名总人数超过了200万 , 创造了历年来的新高 。
本次招录一个职位的平均竞争比例在60人以上 , 最热门职位达到了20000:1 , 从千里挑一到万中选优 , 这些数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当前年轻人心目中存在着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求职心态 , 即稳定胜过一切 。
吴林在大学毕业时 , 面临着两个选择 , 一个是到深圳的一家大数据企业上班 , 另一个是回到老家 , 到当地的一家国企工作 , 前者的福利优厚 , 月薪上万还有年终奖金 , 后者的待遇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 。
不过在反复考虑之后 , 吴林选择了后者 , 他认为到私营上班 , 工资高 , 但是竞争也很激烈 , 经常会面临考核和加班 , 生活压力也大 , 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 , 都让人难以承受 , 如果在国企上班 , 压力就没那么大 , 而且离家近便于照顾父母 , 县城里的房价平均在6-7千左右 , 经济上个人也能承担得起 。
虽然体制内的整体福利待遇不是最好的 , 多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但这类职业最大的优势是稳定有保障 , 一则是职业稳定 , 不用担心人到中年的失业下岗问题 , 二则是工作稳定 , 既没有在企业那么大的精神压力 , 也不会经常面临着晚上或周末加班的痛苦 。
前不久清华大学发布了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其内容显示 , 去年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总数为3600多人 , 其中去体制内单位(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的人数占比接近70% , 较2020年上涨了5% , 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比2019年则下降了近一半 。
无独有偶 , 北京大学去年6月份进行了一次针对2万多名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 结果显示 , 已确定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 , 到体制内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占近50% , 无论是50%还是70% , 这样的比例似乎都显得过高了 。
这意味着众多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吸引和招募一流人才方面的难度在增大 , 并且体制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 从人才培养的宏观层面来看 , 这不利于推动人才的跨界交流和促进各行业的均衡发展 , 因此这方面也许是未来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逐步完善的重要课题 。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 立足自身找准定位很重要
今时已不同往日 , 现在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到全面普及的阶段 , 大学毕业生也从上个世纪的凤毛麟角和天之骄子 , 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普罗大众和泯然众人矣 , 再加上当前的经济正从高速度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 产业及供应链在加速重构 , 新业态与新科技也在茁壮成长 , 由此也延伸出了许多崭新的产业形态、组织模式和就业机会 。
「于见专栏」认为 , 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总体供大于求、新兴前沿领域供不应求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与特点 , 这些因素给就业市场与人才供求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变数 , 年轻人们也在这场纷繁起伏的变革浪潮中寻觅着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就业取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