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鬼市在哪条街 莆田电商城的“鬼市”( 四 )


当地鞋业人士慢慢发现局面不妙:全国鞋类电商越来越多,竞争加剧;同时,有得制鞋原材料,一年左右已从每吨1万元涨到两万元,利润越来越薄 。
吕申最终不再卖鞋,她抛弃了“鬼市” 。程相也感觉寒冬已到——他的订单愈发少得可怜,有时一天只有一两双 。半年前,他转行跑运输,从“鬼市”出局 。
但永远有人希望涌入这座“围城” 。一名6年前“金盆洗手”的“阿冒”向采访人员坦承:一度,他响应政府号召,做自主品牌,但同一条生产线做出来的鞋,挂名牌能卖500元,挂他的牌只卖150元,还卖不出去 。
坐在茶桌前的他一脸绝望,思来想去,他递过手机,屏幕上是红色的某款名牌鞋 。这个已损失数十万元的商人说,他花了20万元,最近又找人去“开板”了 。
6年没做过“阿冒”的他,此刻试图重回“鬼市”,再搏一次 。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程相、吕申为化名)
相关阅读:
去“假”存“新”的转型之道
安福电商城一处路口有4家“新百伦”门店,细看之下,无一是真正的新百伦品牌 。当地人称此为“擦边”品牌 。
要不是当地鞋业人士的讲解,福建莆田安福电商城内一个路口的4处“新百伦”品牌真假难辨 。
真正的新百伦商标是“NB”,但在这里,它们有的是“NB:VS”,有的是“NB108 Studio”,有的是“亚太新百伦”,有的名为“美国新百伦本色”,还煞有介事地加了“授权”二字 。注册商标的R字打在了一些门店的牌匾上 。
在这个白天几乎歇业、晚上热闹非凡的“鬼市”,这些打擦边球的“自主品牌”是除了高仿鞋之外的另一病灶 。莆田某自主品牌董事长直言它们是“没有基因的品牌”,研究区域经济的北京大学教授李国平则称其为“傍大款”,并认为企业应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 。
“伪”自主品牌最终只能自生自灭
事实上,号召鞋企转型打造自主品牌,本是莆田政府与电商平台应对层出不穷造假之势的第一张牌 。
这场引导当地某些领域“假货经济”转型的浪潮2011年前后席卷开来 。在这些年的“创牌大潮”中,最终一些品牌成功晋为新星,也有“伪”品牌掺杂其中 。
李国平认为,这些现象的根源是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伪”自主品牌注定会“自生自灭” 。
鞋商刘尚(化名)明白,这些道理无疑正确,但实践起来,他完全处于行业下风 。与不少莆田鞋企从业者一样,刘尚在有了鞋业经历之后做了制作高仿鞋的“阿冒”,此后尝试自主品牌,可是不得要领 。
他注册了一个日本某名牌同音译的鞋子商标,只在中国国内销售,防止对方发现;他另注册了几个商标,拿1万双做试销,可是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当他退而求其次转做国外订单的代工时,意外又频频发生:工厂一年内出现了3起工人受伤事件,他钱还没赚到,倒是先赔了几十万元 。
这不是个例,另一名鞋商告诉采访人员,他也在某知名品牌之后加了“jindian”的拼音注册了商标,虽外形有相似之处,但他还是申请到了外观专利 。这种蹭热点的做法原本“他不死,我也不死”,可在鞋业普遍经历寒冬的大背景下,他的品牌赔了30万元,甚至,电商平台无视他的外观专利,仍然判定他的产品是仿造的 。
销路,知名度,这是多名试水自主品牌的鞋商最头疼的话题 。在一些学者看来,如果仅在品牌名称上玩简单的文字游戏,而不在实质问题上破局,所谓品牌最终只会做成山寨 。
“既需要资金,也需要人才,成本几乎翻一倍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子商务系教授李安渝看来,实现从简单的生产制造到建设自主品牌没有那么容易,最大的困难就是先要投入成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