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表演作为“天空异物” , 借助新颖、靓丽、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 让“传播”变成了“播传” , 实现了让观众们自发传播 。
热潮下行业渐趋有序 , 各地接连推出行业标准
无人机表演在各地掀起“热潮”的同时 , 部分地区多发生了无人机编队表演的安全事故 , 再次敲响了行业安全警钟 。 深圳市无人机协会会长杨金才曾表示 , 目前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发展迅速 , 整体呈现蓬勃向上的趋势 , 但同时存在诸多问题 。
针对这些频频出现的问题 , 部分地区开始制定发布了相关标准 。 去年10月 , 上海率先出台了国内第一部无人机编队表演领域的团体标准 , 填补了无人机编队表演领域安全运营标准化的空白 。 紧接着 , 深圳也正式发布了《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安全规范》团体标准 , 推动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向标准化、规范化运营和创新发展 。
为此 , 凤凰网广东采访到了高巨创新总经理李晨亮 , 进一步了解编队表演市场现状 。 “编队表演虽然不是特别大的市场 , 但它不管是对技术 , 还是对飞行器的整体稳定性 , 安全性系统的抗干扰性 , 都有很高的要求 。 ”他表示 , 无人机编队市场一开始都是采取组装机 , 小规模小作坊这样的方式 , 目前市场上也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 。
文章图片
高巨创新的无人机生产车间
高巨创新是参与“深圳标准”制定的企业代表之一 , 从2014年至今一直深耕于编队表演行业 。 据了解 , 作为无人机编队领域的头部企业 , 高巨创新从自主研发、智能制造到应用落地 , 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化无人机生产制造基地 。 “在初入编队市场时 , 就发现了可以把原先企业在消费级行业上的生产优势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李晨亮认为 , 无人机生产研发基地的建立 , 也为无人机编队改造和创意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从“表演”到“附加效益” , 拓宽无人机应用场景
当“蓝海”逐渐变成“红海” , 无人机表演这一细分行业要怎样实现突破?
“编队表演毕竟是表演 , 除了安全性和稳定性 , 艺术造型也很重要”在李晨亮看来 , 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 在未来可能会发生几轮变化 , 从传统的表演会慢慢向广告或其他行业衍生 , 可能会产生其他很多附带的效益 。
作为室内外无人机编队系统供应商 , 高巨创新并未止步于编队表演 , 还将这一优势应用到了教育领域 。 据悉 , 2020年教育编队无人机Fylo EDU的问世 , 在教育编程市场引起极大反响 , 陆续亮相全国各大科技赛事 。
文章图片
教育编队无人机Fylo EDU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李晨亮想要开拓出更多“编队技术+”的可能性 。 基于专业化生产制造基地 , 高巨创新在不断提升产品更多性能的同时 , 为整个无人机行业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定制化的服务 。 未来 , 他希望能有更多其他的技术融合进来 , 让整个编队技术能够应用于更多的行业和方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