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情况有其特殊性
虽然制造业比重下降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 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具有显著的国情特征 , 不能简单地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 也不宜过早地下结论 , 而应该深入分析和探讨 , 找到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 。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均出现下降 , 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 , 既体现出产业结构转变的一般性规律特征 , 又存在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国情特征 。 需要看到 , 与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密切相关的是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 这意味着社会为制造业提供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从不同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变化看 , 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从业人员净减少现象;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还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 。 与制造业比重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我国金融业规模快速扩大 , 这间接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脱实向虚” 。 要看到 ,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下降是客观的经济现象 , 对此需正确认识 。
今后一个时期 , 着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 是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
关键要提高制造业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 , 现阶段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 并不是片面追求制造业规模上的增长 , 而是更加注重制造业发展质量上的提升 。 只有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才具有实质性意义 。 对此 , 既要着眼于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复杂制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 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 又要着眼于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 补短板、强弱项、优环境 , 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 , 在巩固制造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
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 需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 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 , 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 , 在推动工业用地集约增效、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方面切实发力 , 还要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
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 关键是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 补齐短板、锻造长板 , 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 , 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 , 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并精准施策 , 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 增强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韧性 。
积极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 ,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 , 围绕新兴技术领域成立一批技术领先、产学研协作的国家实验室 , 优化提升各类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功能 , 鼓励因地制宜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 , 着力破解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和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 。
加强人才培养 , 提高制造业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 。 要大力实施工程教育体系创新 ,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行工程教育进中小学课堂 , 积极拓宽职业教育多元化升学通道 , 引导高校开设新工科专业 , 鼓励企业与各类院校开展产教合作 , 强化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支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