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电极疗法助瘫痪人士重新行走

新电极疗法助瘫痪人士重新行走
乔颖
借助由使用平板电脑遥控操作、植入在脊椎中的电极刺激装置 , 三名下肢瘫痪人士成功完成自主行走、骑行和游泳等动作 。 这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牵头的一个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 有关论文于7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 。
【新电极疗法助瘫痪人士重新行走】据路透社报道 , 三名下肢瘫痪人士均为男性 , 现年分别29岁、32岁和41岁 , 均因车祸导致胸椎受损、下肢瘫痪 , 接受电极疗法前 , 已瘫痪1至9年不等 。 研究人员在他们脊椎中植入原始版神经刺激装置 , 这一装置可接收人工智能软件的遥控指令 。 三人在植入装置一小时内就自主迈出了瘫痪以来的“第一步” 。
此后6个月里 , 这三人经由使用平板电脑自行操控神经刺激装置 , 让其向腿部和躯干的肌肉发送电脉冲 , 获得了更多行动能力 , 比如在诊所外的社区环境中行走、骑行、游泳、爬楼梯和划船 。 法新社援引研究人员之一、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神经外科学家格雷瓜尔·库尔蒂纳的话报道 , 其中一人现在“能够站立2小时 , 持续行走近1公里” , 还能站在桌旁喝上一杯 , 甚至站着淋浴 。
严重的脊髓损伤会导致大脑发出的指令难以到达神经 , 令肢体出现严重功能障碍 。 针对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一大课题 。
先前一些相关研究中 , 研究人员尝试在脊柱后部植入最早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装置 , 借由装置发出的宽频电场刺激神经 , 从而帮助瘫痪人士行走 。 这项研究中 , 研究人员一方面重新设计相关装置 , 使得电信号可从脊柱侧面进入 , 从而能够更精准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设计人工智能算法 , 指示装置上的电极针向特定神经区域发送刺激信号 , 帮助患者完成从椅子上站起来、坐下、行走等动作 。
依照研究人员说法 , 人工智能软件依据每名研究对象的人体解剖学数据“量身打造” , 神经刺激装置一经植入 , 研究对象就能“立刻活动腿和迈开脚步” 。 但鉴于长时间瘫痪使研究对象的肌肉力量非常弱 , 他们需要帮助才能负重以及学习如何掌握整套设备 。
研究人员说 , 迄今医学界尚无方法能帮助患者受损脊髓自愈 , 但他们的研究为瘫痪人士借助技术重获行动能力提供了途径 。 如果这项技术的有效性能在更大范围研究中得到证实 , 今后因脊髓损伤而无法行动的人或许能通过智能手机或智能穿戴设备向体内植入的装置发送指令 , 经由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让自己动起来 。
借助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两名主要研究人员的帮助 , 一家总部设在荷兰的技术企业已着手开展将相关系统商业化的工作 。 这家企业希望在今后一年内招募70名至100名志愿者参与相关试验 。 (完)(新华社专特稿)
关键词:洛桑联邦理工大学(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电极(electrode)、《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