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的起初,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知道,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感觉,但是有一些人在焦虑后出现的行为表现就有点过度了 。然后,双方都需要自我挖掘焦虑的感觉 。通过认识到自己焦虑的感觉,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可以在焦虑的时候辨认出自己的状态和触发点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毕竟,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焦虑是什么感觉,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会焦虑,自己可能还会否认自己在焦虑 。
一旦焦虑能够及时地被辨认出来了,父母和孩子就完成了“认知”的第一部分了,接下来就是“行为”治疗的部分 。在行为上,父母和孩子可以学会在辨认出自己在焦虑的状态的时候学会通过深呼吸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了 。

文章插图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即使父母或者治疗师已经示范给孩子看怎么做深呼吸了,他们也许仍然会觉得难以理解 。这时候,父母可以在平时通过一些经典的游戏来加强孩子的理解,比如让孩子吹泡泡;或者让孩子躺下,放一个毛绒玩具在肚皮上然后让孩子通过呼吸来上下移动玩具 。
一旦学会通过深呼吸冷静下来了,就可以开始进入反思阶段了,这是“认知”治疗的第二部分,也是整个治疗的关键部分 。在这个部分,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反思,分离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是什么情况,自己能够处理的最坏情况又是什么 。

文章插图
比方说,很多孩子会因为害怕父母在晚上会发生意外所以不愿意在爸爸妈妈回到家之前就上床睡觉 。在这种焦虑下,父母平时可以引导孩子,让孩子思考一下:
当爸爸妈妈出去工作了,有没有哪一晚没有回来过?爸爸妈妈每次都会回来的,是吗?如果晚上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宝宝能不能自己先上床睡觉,等到醒来的时候再看看呢?通过最后的认知部分,父母和孩子的“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就可以被纠正回来,以此减少对分离的焦虑 。
这基本上就是整个心理治疗的过程 。虽然整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需要一位对变化敏感的专业人员多次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父母和孩子需要去医院就诊的原因 。而且,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医生可能还需要通过药物来控制症状,所以在这里的介绍只是给大家认识一下治疗的过程,在家也可以尝试做出一些改变,但是不能替代就医 。
总 结
“分离焦虑”和“分离焦虑症”不一样 。当焦虑程度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社交或成长的时候,就不正常了 。
根据 DSM-5,需要持续至少 4 个星期的情况下满足以下至少三个特点来诊断孩子的“分离焦虑症”:
- 每次分离前或者分离的过程当中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
- 长期地过度担心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会生病、受伤、发生意外或者死去;
- 长期地过度担心自己会经历不好的事件,比如走失、生病、发生意外或者被拐走;
- 长期地因为担心分离所以不愿意去任何其他场所;
- 长期地过度担心自己会独自一人;
- 长期地需要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在身边才能睡觉;
- 多次做有关分离的梦;
- 多次在分离前或者分离的过程当中出现头痛或者肠胃症状 。
- 叹气 孩子经常大喘气是怎么回事?
- 包书皮怎么包呢 孩子上学为什么要包书皮
- 送孩子礼物送什么比较好 送孩子什么礼物比较好
- 美味好吃又下饭 分享9道大人孩子百吃不腻的家常小炒
- 高考生的营养餐菜谱 高考将至给孩子多吃这9道菜补脑又益智
- 营养丰富的八道早餐做法 早餐吃什么对孩子长高有帮助
- 有助于孩子长高的11种补钙菜 吃什么菜有助于孩子长高
- 美味又营养常吃孩子长得快 夏天长高季推荐10道天然补钙菜
- 十二道孩子吃了易长高营养食谱 夏天利于孩子长高的家常食谱
- 我们是二婚家庭生的孩子可以上户口吗 二婚孩子户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