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同村 义同村风水( 二 )


范增庙又称亚父庙 , 于周显德四年 , 即公元957年 , 始建于岩坪 。历经宋代扩建、明代火毁、清代重修 , 于今仍然可揽山间明月 。而亚父桥传说是范增亲自设计的石拱桥 , 几经水冲修复 , 亦曾经人为破坏 , 却依旧犹自屹立 。
本世纪初再添一石碑一石亭 , 并刻上了“七尺去留关楚汉 , 一棺虚实误良平”的慨叹 。亚父庙右侧半山上有“望楚洞” , 对面山上有“归楚洞” , 1999年开发时发现一付遗骸及数块陶缸碎片 , 经专家鉴定陶缸为战国时期所制 。
在九遮村 , 横跨在溪坑上一座又一座共5座形似扁担弓面向上 , 风格独具 , 跨度不一 , 造型全都用长石条架成的拱桥 , 是为牮桥 。被载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桥梁卷》 , 定名为“九遮牮桥群” , 学部委员、中国桥梁专家、铁道部大桥局总工程师唐寰澄先生以“稀有”称之 。
在古牮桥旁有一棵唐樟 , 已历千年 , 至今仍枝繁叶茂 。但这棵树与村里的另一棵树比起来 , 还只是个小兄弟 。
九遮村有一棵树龄有1600余年的传奇榧树 , 位列浙江28株名木古树之首 。其树高27米 , 胸径1.7米 , 树围5.8米 。
据《何氏宗谱》及《浙江省植物学志》记载系晋代古榧树 , 现已载入《世界古稀大辞典》 , 并被定为国宝 。
3.
苏轼对天台出品的玉版纸给予高度评价 , 在《杂志》文中称 “吕献可遗余天台玉版过澄心堂” , 认为比当时著名的澄心堂纸还要好 。
这玉版纸的“老家”就是石梁镇的迹溪村 , 因汉代隐士高察到此 , 留下足迹而得名 。该村坐落在幽深的竹林山涧之中 , 恰似“长虹卧波” , 两旁竹海掩村 , 中间淙淙天籁 , 有山有林有溪 , 乃风水绝佳之所在 。
迹溪始祖本不是村夫野叟 , 金氏自书香门弟始迁迹溪 , 汪氏侨公“读书博古 , 有诗稿传世” , 文章诗篇别具识见 。
迹溪村早在唐朝就有寺庙僧人开田种粮 , 伐竹造纸 。
史书上记载:江、浙最久 , 最好的书画纸叫天台玉版纸 。当时民谣云:“迹溪本是京城里 , 穿鞋着袜让我嬉 , 白米干柴岩骨水 , 纸桶一响 , 吃鱼吃鲞 。”反映的就是当时迹溪造纸业兴盛 , 百姓安居富足、纸业繁华闹热的景象 。
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天台玉版纸具有光洁坚厚、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 , 被人们赞之曰:“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 , 书兼龙虎姿 。”与安徽宣纸齐名 , 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赞之为“国之二宝” 。
迹溪村还有个“竹沥水茶楼” ,  承载着一段事关大文豪苏东坡“斗茶”的历史趣话 。
宋朝时 , 非常盛行“斗茶” 。苏东坡曾在斗茶中败给了蔡襄 。
《梅花笔谈》记载:“茶性必发于水 , 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 , 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 , 茶仅八分耳 。”苏东坡按此理 , 就使用天台竹沥水 , 结果终于“斗胜”了当时的茶学泰斗蔡襄 。
天台山云雾茶产于浙江省的天台山诸峰 , 以最高峰华顶所产为最佳 , 故又名华顶云雾、华顶茶 。迹溪位于华顶西侧 , 地势绝佳 , 遍山皆有“云雾茶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