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在美国也混不下去了( 二 )


2021年10月7日 , 知名做空机构J Capital Research发布了针对FF的做空报告 。 这份报告长达28页 , 料很足 。 “被数十家供应商起诉”、“未披露其中国资产已被当地法院冻结的事实”等等看点都很惊悚 , 主要“罪状”是没车、没厂、没钱 。
没车 , 指的是充满贾氏风格的“明年见” 。 报告中称FF八年经营 , 未能交付一辆汽车并再次表示“明年交付” 。
没厂 , 是指FF违背了在美国及中国五个地方建厂的承诺 , 对于第六个工厂建设也一再推迟 。 “法拉第未来曾承诺在7个月内重新启动其位于美国加州的汉福德工厂并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 , 但在今年8、9月份三次参观工厂时 , 发现几乎没什么动作 。 ”
而没钱 , 更绝 。 报告中称 , FF在2024年之前还需要额外14亿美元现金来实现财务目标 , 然后发出了灵魂之问“谁会愿意给FF放贷呢?”
三刀剁完 , 报告结论是“FF不可能卖出一辆汽车” , 绝杀 。
可以想象 , 这份“死刑判决书”式的报告放在小贾案头上时 , 他勃然大怒的表情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贾跃亭回怼“冷饭热炒 , 无稽之谈” 。 他还公开了新车量产时间:“2022年7月 , 加州汉福德 , 新物种诞生日见 。 ”
这个“新物种” , 应该是指“将要”量产的FF 91 。 这玩意儿2018年就面世了 , 到2022年还能有多“新”?
怼来怼去的嘴仗当然辩不出个是非曲折 , 但是来自市场机构的公开质疑不可能避开监督部门的视线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出场了 。
出场是出场了 , 倒也没有“国家出手了”的大阵仗 。
SEC不是随便出手的 。 尽管30年代诞生以来 , SEC的权力不断扩大 , 但是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还是有所保留 。 做空机构和上市公司的攻防战在庞大的美国金融市场可谓司空见惯 , 只要还在市场机制有效的范围内 , SEC的介入是“可远观而不亵玩”的谨慎态度 。
当然 , 以SEC多年来的辉煌战绩 , “远观”的威慑力也足够了 。 在SEC的“关心”下 , FF启动独立董事调查机制 , 向SEC递交了专门的报告 。 这才有了小贾被独董搞得降职降薪、灰头土脸的悲情一幕 。
有意思的是 , FF独董调查的可信度也是挺注水的 。 否认做空机构的指控 , 但是也没有拿出什么过硬的证据干货 。 说我一辆也卖不出去?1.4万份订单里好歹是有几百份付了款的——这多有说服力啊?这点小动作当然瞒不过SEC里的老鸟 , 所以嘴硬归嘴硬 , 该改的还是得改 。
FF承认了部分信息披露不准确、内部管理存在缺陷、企业文化对合规性重视不够 , 等等 。 认了当然就得改 , 改的结果就是小贾很受伤 。
而这只是开始 , 如果7月份FF91量产变难产 , 做空机构不会放过小贾 。 要是“量产”还是那几百份订单 , 那么市场投资者也不会放过小贾 。 市场饶过谁?让子弹飞一会儿又何妨 , 这就是SEC经常表现得稳如老狗的原因 。
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在 , 监管部门大可稳坐钓鱼台 , 鱼儿总会浮出水面的 。
小贾的结局不妙 , 各方的合力把小贾搞得如此狼狈 。 市场力量的做空机构开了第一枪 , 监督机构介入后向FF传递了市场压力 , 激活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机制 。 这三种力量环环相扣 , 缺一不可 , 是一套监督体系 。 缺了谁 , 这套体系都是跛脚 。
03 恶意造假VS恶意做空
在中国资本市场玩得风生水起的小贾 , 在美国却是江河日下 。 虽然也扑腾了好几年 , 却是王小二过年 , 一年不如一年 。 贾跃亭的此番遭遇 , 对我们资本市场的监督治理是很有启发的 。
没有市场力量参与、高度依赖行政监督 , 再好的机制都只能停留在纸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