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博白沙河马鞍山风水( 七 )


莲盘炮楼群 位于新华乡盘坝村 。建于民国8年,共建有五座炮楼,其中主楼建造在 抛物状轴线上,其余四座分别于轴线两旁,呈双曲线式,有如两道倚角,成为近代战式中的 三道火力交叉线 。其建造炮楼碑序称:“炮楼之设,不仅为望远谋,亦不仅为御侮计也” 。第一道防线两座炮楼, 间隔4米,每座楼高8米,进深4.1米,阔5.07米,墙厚42厘米,分为 三层,有炮眼10个;第二道防线两座炮楼 。间距为11.6米,高11.76米,分为四层 。进深4.5 米,阔4.6米,厚44厘米,有枪眼11个;第三座为主楼,与第二防线相距26米 。楼高11.8米, 分为四层 。进深3.6米、 阔4.17米, 楼基和门皆为青石 。四墙为青砖砌造,墙厚44厘米, 1950年曾击退湖南土匪莫凤山百余人的抢劫进攻 。现已拆毁了两座 。有三座保存完好 。
东湾炮楼 位于新华乡东湾村中 。建于民国10年,立于村之东西两侧,为全村的两个 制高点 。间距为30米,东炮楼高12.3米,进深2.9、阔3.7米,墙厚45厘米,分五层,枪眼13 个;西炮楼高11.68米,进深3.4米、阔3.81米,墙厚43厘米,分四层,有枪眼4个,瞭望窗4 个 。
路溪炮楼 位于新华乡路溪老村中 。建于民国21年,通高10.7米,进深4.03米,阔5.23 米, 墙基皆用大青方条石筑砌,墙厚43厘米,有楼四层,枪眼10个,瞭望窗8个 。楼下周围 外设护墙和通道,通道宽仅1.12米,总长23.6米,设有三道闸门,枪眼紧对最后一道闸门, 炮楼背靠大后山,可攻可守可退 。


摩崖石刻 碑碣

摩崖石刻
川岩摩崖石刻 位于城北乡石狮村的川岩北进口右侧峭壁上 。川岩北南贯通,岩高18 米, 宽50米,长380米 。一水自北向南川流,内筑一条古通道,进出口和岩内架设有三座渡 桥 。北进口石壁下的三角锥体大石上刻有“山水之腴”横排阴刻楷书,字径50厘米,为清同 治丙寅年(1866年)蒋汉卿书刻 。锥石右侧内还刻有清皇封正六品山主黄瑞林,捐助修川岩桥 墩、石阶路碑记 。右壁上6米高处,竖排阴刻“独挽狂澜”行书大字,字径1米,刻深10厘米 。为广东南海潘磷,于清同治辛末(1871年),率兵路过此岩时留书镌刻 。“独挽狂澜”四字, 挥笔自然,苍劲传神,令人仰而观止 。是富川清代第一流大型书法艺术佳作 。
潜德岩摩岩石刻 位于莲山乡莲山中学东南侧100米的读书岩塘中的豹山潜德岩(俗称 隐山读书岩) 内 。考旧志,豹山有“农人望岫上云,占晴雨常验”的记载 。豹山可能原属挺 拔峭峻,后因地壳变动,逐渐下沉,故今之豹山已呈一座矮小山巅屹立在塘水中,岩之底部 已被水淹泥浸 。又东一里许有名日通山,俗称鬼仔山、赖头岭,山有一洞日祥云,皆为宋御 史林通归隐读书处所 。林通,字达夫,宋仁宗时(1023~1063年)官至御史,后弃官归隐于此, 不复人间尘俗事 。潜德岩摩崖石刻皆为宋御史林通所刻 。豹山潜德岩内,于岩天蓬盖顶倒刻 “潜德岩”三字,字径40厘米,旁刻“大宋元丰四年辛酉(1081年)八月林通达夫题”;在通 山山腰一平台石上刻“涵虚洞”三字 。稍下刻“考槃石”和“大宋熙宁甲寅(1074年)二月林 通达夫题”,在石壁上刻诗两首: “一榻涵虚洞,冈峦势若堆;梦魂迷蛱蝶,枕簟锁莓苔 。白昼晴宵里,清风明月来;欲知卧之处,不必意崔嵬 。”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灵溪岩摩崖石刻 位于福利乡雾溪村鸭母塘北面的本面山西南山脚的灵溪岩 (又名读 书岩)内 。岩高6米,宽3米,进深10米 。在岩口左、右两壁,离地面相对高度约1.4米处,左 边镌刻楷书“灵溪岩”三字,字径为15厘米,旁刻“崇守四年”(1105年) ,字径为4厘米; 右边壁上镌刻宋代宗教信仰的醮会、设斋等规定内容,字径为2.5厘米,下手刻“大观庚寅” (1110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