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博白沙河马鞍山风水( 九 )


社公山摩崖石刻 位于葛坡乡深坡村南社公山腰,其山腰有一岩,俗名宝岩,隆冬大 雪无被也可借眠, 岩外8米处悬崖上有一天然平板青石 。据光绪《县志》载,此岩为诗人蒋 拙吟咏之处 。明代(具体年份不可考)邑令王海观阴刻“吟所”二字于其中,字径40厘米,右 边阴刻“邑令王海观为”;左边阴刻有“诗人蒋拙堂书”,其石刻脚下有以上相同文字 。解 放前,离摩崖石刻3米处建有八角亭一座,实为吟诗、消暑之好去处,现亭已拆毁 。
大口岩摩崖石刻 位于新华乡东湾村东面400米的大山腰的大口岩内, 岩离地相对高 度为90米, 岩口高10米,宽11米,进深40米 。摩崖刻于岩口右侧岩壁上,占壁面长5.4米, 宽98厘米, 中间为序文 。记述富川新华瑶区的信仰, 其余为募捐芳名, 刻于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岩内敬奉有观音、风神、雨神、甄王大帝、雷神、电母 。佛像解放后毁掉,至今 仍保存一对白玉雕塑的观音莲座 。
碑碣
水川庙石香炉 位于葛坡乡上洞新村西100米的水川庙遗址上 。刻于明嘉靖四年(1525 年),石香炉有两种型号共5件 。第一型石香炉3件,大号者通高70厘米,底径30厘米,八棱, 24格,三等分;有阴刻图案虎、犀、玉树、黄牛、如意、山羊、象、莲花、狮、马、扶桑、 鹿、 花卉、麒麟、龙珠等 。取其动势,栩栩如生,俗称“八桂香炉” 。第二型石炉2件,呈 长方柱形, 半圆顶,长51厘米,宽40厘米 。三面阴刻铭文,阴刻楷书,字径3厘米 。现保存 完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线刻观音像 位于富川城南慈云寺后的瑞光搭下 。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为邑人 汪若冰所刻 。刻像仿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线画观音原作为蓝本 。采用阴刻手法,线条流畅, 仙形踏云而飞, 栩栩如生 。碑高1.95米,宽95厘米,厚20厘米,仙像身高为1.33米,祥云5 朵 。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重修高田寺碑刻 原在富川城内的报恩寺,后移迁慈云寺瑞光搭下 。刻于明崇祯元年 (1628年)。碑高1.78米,宽0.7米,厚12厘米 。由明万历云南按察使司副使、邑人汪若冰撰 文,贵州石阡府推宫、邑人周烈武录额,广东万州知州、邑人毛一公丹书 。撰文叙载了汉代 羽人张道陵到富川白云山修炼,以及其子弟到富川城内报恩寺,传道教文化的历史 。
回澜风雨桥碑群 碑群共有12方,藏于油沐乡回澜风雨桥亭阁内,皆为重修风雨桥亭 碑记 。最早刻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最晚一方刻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月 。碑记题额有《回澜桥记》、《乐舍芳题》、《功并洛阳》、《山川一握》、《胜跨连虹》和 《金石壮志》等 。内容淋漓满目,引经据典,别开生面 。对研究富川风雨桥史及乡土风情有 一定价值,其中《金石壮志》碑,高1.76米,宽1米,刻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 重修回澜风 雨桥之时,为“敕命督理印马屯田巡按、直隶应天、山东、河南、潼关卫所等处监察御史、 加升太仆寺少卿、邑人何廷枢运之甫谨撰” 。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传芳堂碑刻 位于朝东镇秀水八房的传芳堂内, 共有碑刻8块,其中以“传芳堂族规 碑”为主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长1.46米,宽0.74米,厚12厘米,阴刻秀水毛 姓本族规条例9条 。其次有“建复登瀛桥记”碑,其内容指出“秀水风光与广西桂林山水相 伯仲” 。为“秀水风光小桂林”奠了基 。另外有“重建戏台碑”,刻于民国8年 。其余5块碑, 均为捐款修桥修路及传芳堂的芳名碑,以及重建忠佑庙芳名碑 。
东观寺碎墙 位于新华乡新华中心校内东观寺旧遗址上 。此碑群为清嘉庆三年 (1798 年) 重修东观寺时刻,共26块之多,砌入寺门墙内 。其中一块为序文碑,长60厘米,高42厘 米,厚33厘米,其余为长度不一的芳名碑 。序文中言“盖闻福地加福,重新报先祖于洪武, 乐籍于汉, 明时建立东观寺 。” 记述了佛教传入瑶区建寺的年代, 并记述于明崇祯三年 (1630年)进行过重修 。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募捐重修时,并建戏台一座,成为瑶族人民祭 祀盘古王和打醮的集中点 。此碑群,于1986年新华中心校修建校舍时拆毁,现仅保存序文碑 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