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每逢佳节被催婚 两代人婚恋问题交流困境如何打破?

一项调查显示 , 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 , 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 。 面对催婚催恋 , 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 , 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 。 (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 , 哪怕是父母亲人也只有在过年才有更多聚会的机会 。 “每逢佳节被催婚”说到底就是两代人之间的话语体系存在代沟 , 螺丝拧不进螺母 。 对年轻人所在的城市不够熟悉 , 对未婚青年的工作生活也不甚了解 , 关心婚恋状况成为父母亲人与子女打交道的一种方式、一个话头 。
由于思想观念不同 , 两代人在婚恋问题上态度迥异 。 尚未进入婚恋既有“居大不易”的生存压力 , 也有婚姻半径扩大、婚恋竞争加剧的无奈;此外 , 讲究感情契合程度、追求生活方式合拍度、在乎价值观一致性 , 让“愿意等待不愿将就”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
父母亲友的催婚催恋 , 既源于个体的老经验、老办法 , 也源于熟人圈子的影响 。 在焦虑的裹挟下 , 习惯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参照物的中国式父母 , 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不愿意子女“掉队”的他们 , 渴望通过形形色色的催婚催恋来激励和鞭策未婚青年“婚恋要趁早” 。
进入婚恋既要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 , 也要形成健康、成熟的婚恋观 。 父母亲人习惯结果性评价 , 往往只在乎“有没有”;年轻人却在乎过程性评价 , 在意“好不好” 。 哪怕是剩男剩女 , 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婚恋进入上的尝试与努力;长辈们不仅要有“问题意识” , 也要有“过程意识” , 给年轻人更多成长空间和过渡地带 。
“每逢佳节被催婚”的背后 , 隐伏着两代人的交流困境 。 部分年轻人先入为主地断定“说了也不懂”“说了也白说” , 放弃将自己的生活境况、感情遭际跟父母做深入的交流 。 这需要一些父母也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 , 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理解体谅子女的生活现状 。 当双方都能够主动调试、积极沟通 , “每逢佳节被催婚”才能够变成良性互动的契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