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脚下积雪“咯吱咯吱”响着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正带领科研团队在第三管理区的地头上查看 , 为即将进行的科研试验和技术示范做前期准备 。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我这边要做秸秆试验 , 需要8个池子”“我做节水、节肥、节药各需要10亩 , 试验示范需要100亩”……对专家们的要求 , 一同来现场的北大荒集团有限公司友谊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国军爽快答应:“没问题 , 你们看中哪块地 , 我们负责协调 , 全力配合 。 ”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文章图片

“这些年 , 对于黑土地保护 , 大伙意识都上来了 , 土地和牲口一样 , 只让干活 , 不给吃草不让休息 , 指定不行 。 但我们做的都是一疙瘩一块 , 零零散散的 , 特别需要专家给我们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 ”张国军对采访人员说 。
针对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地力透支等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 , 中国科学院牵头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合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 刘焕军是黑龙江省三江示范区科研项目的总负责人 。
“三江平原耕地面积近1亿亩 , 不同地域的温度、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千差万别 , 黑土地保护必须因地制宜 , 一地一策 。 ”在刘焕军看来 , 黑土地是一个比人体还要复杂的系统 , 到北大荒集团各农场示范点做调研时 , 他都会借助图文课件给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展示 , 反复传递一个理念:“当前 , 对于黑土地保护不能就土谈土 , 就农谈农 , 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而是应该放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大系统 , 从山水林田湖草的大格局上来通盘考虑 。 ”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文章图片

这次刘焕军带领的是一支“混搭”的团队 , 29家参与单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 , 涉及农业机械、植物营养、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气象、软件开发等多学科 。
自从2021年接手项目后 , 刘焕军带领团队在三江平原各农场进行了全面摸底 , 问题一一显现:“水资源消耗大、土壤耕性下降 , 智能化水平低 。 ”
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黑土……在三江示范区友谊指挥部的一间办公室内 , 摆放着团队采集的不同深度土壤类型的样土 。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文章图片

“像这种白浆土 , 三江平原有2100多万亩 , 黑土层非常薄 , 土质硬、板、瘦 , 白浆层不透水 , 造成农田‘旱时硬邦邦、涝时水汪汪’ , 产量低且不稳定 。 ”团队成员王轶昂拿起其中一个样本介绍 , “目前按照传统黑土地保护方式 , 在深翻地时 , 容易将白浆层翻上来 , 在地表结成非常大的硬块 , 播种后出苗困难 。 此次科研攻关的一项重点就是改良白浆土的质量 , 不仅能有效保护耕地还将大大提高粮食产能 。 ”
“春耕后 , 我们要在不同地块做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积累 , 据此了解不同地块的耕地 , 到底哪里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 , 然后再分析病因 , 通过多学科会诊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 ”刘焕军形象比喻 。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文章图片

“虽然项目时限是5年 , 但黑土地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 需要几代科研人员扎根这片土地持续攻关 。 ”刘焕军说 , 他生在黑龙江的农村 , 是家乡这片黑土地养育了他 , 是时候做点事 , 回馈黑土地的馈赠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