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经典的明清家具 不只用料木材稀缺 附属用材也极其讲究( 三 )



黑漆嵌螺钿人物屏风
有的贝壳甚至有上百年的历史 , 质地非常好 , 可将其锯成平面较大的开片 。 具体制作时 , 可根据需要 , 用锯条锯成大小厚薄不等的蝶铝片 。 软螺细通常用彩钿片:镌螺钿大多用白色螺钿:硬螺钿则是彩钿和白铝都用 。 由于螺钿是种天然之物 , 外观天生丽质 , 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 , 因此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 , 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其他工艺品上 。

漆地嵌螺钿竹林七贤炕桌.明
珐 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 , 也称景泰蓝 , 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 。 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适当比例混合 , 分别加入各种成色的金属氧化物 , 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 , 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 , 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 , 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 。 “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 。 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 , 简化为“拂菻” 。 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 , 后又为“ 珐琅\" 。
《红楼梦》第五三回:“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 , 活信可以扭转 。 ”清沉初《西清笔记.纪庶品》有云:“时始禁止珐琅作坊 , 内府珐琅器 , 亦有付钱局者 。 ”
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
编 织 材 料
古典家具中的凳、椅、床、榻等有采用棕、藤、线绳等材料编织成软屉的习惯 。
藤材是用藤皮劈成的 , 有宽有窄 , 还有很细的被称为“藤丝”或“藤线” 。 用藤丝编织成的软屉质地柔韧 , 有暗花纹 , 迎着光清晰可见 , 精致无比 。 但遗憾的是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明及清前期的家具上用藤丝编成的软屉大多已经损坏残破 , 很少能看到保存完好的 。

藤座面黄花梨圈椅
线绳编织的软屉 , 其编织技法跟藤丝编织相似 , 但不用棕绳打底 。 线绳有的用丝绒拧成 , 有的用棉线合股而成 , 其编织的软屉色泽明亮 , 图案更为精美 , 绚丽耀目 , 为家具增色不少 。 线绳软屉一般多见于交椅、交杌之上 , 粗简无华中传递出浓郁的质朴之气 。
金 属 饰 件
明清家具上的金属饰件主要包括金、银、铜、铁等 。 金、银饰件多用于镶嵌装饰 , 把金、银制成薄片或极细的金银丝 , 用来镶嵌在漆器的花纹上 。 家具上应用最多的一种金属饰件是铜饰 , 有白铜、黄铜之分 , 它与硬木家具深沉的色泽相映成趣 , 形成强烈对比 , 同时也可以弥补家具中某些结构上的缺憾 , 对家具起到了保护加固的作用 。

黄花梨官皮箱的面页、包角均为金属饰件
白铜是铜、镍的合金 , 其色泽柔和 , 优于黄铜 。 黄铜是铜、锌的合金 , 具有很强的耐磨性 。 铁饰件主要用于家具的包角和接缝处 。
金属饰件在技法上有错金、错银、錾花和镏金等;形状有方形、圆形、菱形、矩形、条形、蝶形、古币形、海棠形、云头形和牛鼻环形等 。 其纹饰生动多变 , 有鱼纹、蝉纹、鸟纹、夔龙纹、如意纹、叶边纹、绳纹以及回纹等;根据饰件作用的不同 , 可分为面页、合页、钮头、吊牌、拍子、套脚、包角和提环等 。

黄花梨官皮箱.清早期
结语:这些明清家具上的附属用材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 不仅使家具看上去更美观 , 也加强了家具的实用性 。 说到这里 , 顺便说下清朝时期的装修 , 那时装修特点还是很明显的 , 清代装饰油漆颜料中含有铜 , 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 , 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 清代装饰多用砖瓦 , 砖瓦的供应量明显增加 , 一般质量较好的民居大部改用砖材作围护材料 , 以砖石承重或砖木混合结构形式的建筑较明代增多 。 地方性材料如各种石材、竹材、苇草、白灰等 , 在民间建筑中进一步开发利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