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风水宝地 万山图风水宝地( 二 )



石山风水宝地 万山图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龙虎碑“龙”

石山风水宝地 万山图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龙虎碑“虎”
进了第二道门,沿着绿树成荫的青石古道向西而行,显通寺气宇轩昂、宽阔敞亮的第三道门便赫然现于眼前 。这道门才算是该寺的山门 。在宽阔抱厦的门相上方挂一大匾,上书四字:大显通寺 。由于该寺是五台山第一座佛教寺庙,故历代帝王对其特别垂青,不断修茸,屡赠牌匾,因而
寺名也就多有变更 。初由汉明帝命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驾幸五台山,见寺前有花园百亩,繁花锦簇,欣然更名为“花园寺”;唐女皇武则天,毕生仰慕五台山而未至,为还宿愿,又给显通寺赠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赐额为“大显通寺”;明神宗将其更名为“护国圣光永明寺”;清代康熙皇帝巡礼五台山时,又复旧名叫“大显通寺”,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今天 。但人们一般是叫显通寺,其实跟“大显通寺”是一回事 。每一次寺名更改都由皇帝赐额而钦定,单凭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显通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显赫 。大家看抱厦内这四通石碑,靠里面的南北两通石碑,均为免粮碑 。过去的寺庙,都拥有好多土地,按法律种地就得向国家纳粮,包括寺庙在内 。可这两通明代石碑却清楚地镌刻着显通寺可以种地而不纳粮,就像经商而不纳税一样 。这种优惠待遇在五台山只有像菩萨顶等几座较有名的寺院在某个朝代享有过,其它一般的寺庙是
不会得到这种恩宠的 。显通寺确实地位显赫 。古诗这样赞道:
精蓝瞻礼重,
灵莺传巍峰 。
汉代初光地,
历朝振旧踪 。
无花霏座郁,
慧树布庭浓 。
驯鸽飞来集,
夜闻声讲钟 。
诗中描写了这座古刹幽雅闲适的景象和昌盛不衰的原因 。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免粮碑外面的这两通高大的石碑 。碑高均为1.8米,宽均为0.9米 。左边的碑面上通体写一“龙”字,右边的碑面上通体写一“虎”字 。这两个字系明代曾任山西巡抚御史的傅光宅(法号雷雨居士)所书 。草体中略带点行书之味,运笔苍劲有力,墨迹流利酣畅,挥酒自如,是五台山石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在五台山的寺庙中,除了显通寺在山门外塑有“龙”、“虎”碑外,其它寺庙均不塑这种碑 。

石山风水宝地 万山图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显通寺 观音殿
跨过高高的山门门槛,就步入了我们心驰神往的显通寺内,这院里好多直插云天的古柏苍松,嵡郁的树冠无风自喧,整洁的院落纤尘不染,身人其间,宠辱皆忘,心中的天地无形中拓展得清静宽广 。明人啸庵诗云:“五月行踪人大孚,不信人间有画图 。”大孚,就是指大孚灵鹭寺,也就是现在的显通寺 。意思是一进人显通寺,人间那些美丽的图画都相形见细了 。放眼望去,七座魁伟的大殿款然有序地坐落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每座大殿与大殿之间均有宽敞的间隔,毫无一点雁肿之感 。东西两侧禅房配殿从南到北纵贯全院,它们远远离开了那七座大殿,使大殿与两旁的建筑之间空出了宽敞的路面,几个人并排而行,也无摩肩擦踵之感 。它目前占地43700平方米,共有各
种建筑500余间,不仅是五台山第一大寺院,就放诸全国,也恐不多见 。如一个人游览其间,真可谓一条小鱼游入了宽阔无垠的海洋 。
现在我们来参观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大殿—观音殿 。
观音殿内供三尊菩萨,从东到西,依次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故又称三大士殿 。大士,为中国传统名词,古代称有很高德行的人 。中国佛教在译经过程中,往往把菩萨也称作大士 。三大士如塑于一座殿坛上,塑像往往配有坐骑 。文殊菩萨骑绿毛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观世音菩萨骑朝天吼 。其实,文殊菩萨的坐骑应是一头狻猊,因其形象与狮子相像,狮子的形象又更显威猛,而知道狮子的人又比较多,故有的寺庙中就将骏貌改塑为狮子 。在我国,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合称为四大菩萨,他们各有各的住处,也就是各自有传教说法的道场 。观音道场在普陀山,普贤道场在峨眉山,地藏道场在九华山,文殊的道场在五台山 。既然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为什么在五台山第一大寺中的第一座大殿却是观音殿呢?这说明了佛法的无边和佛界的无私 。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既有外来的佛教,也有孔子的儒教和老庄的道教,兼容并蓄,博大精深,使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更加蕴藉丰厚,高远莫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