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没有手机,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 二 )



腊八之后 , 办年货
那时候 , 时间线拉得很长 , 腊八之后 , 就渐渐有了过年的味道 。
春节 , 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 年货是家家户户必须置办的 。
村里的孩子跟着父母去赶集 , 琳琅满目的年货摊子 , 让我们内心抑制不住地兴奋 。

看着父母忙着大采购 , 便寄希望于能给自己多买些鞭炮、烟花 , 好在除夕夜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
那时 , 快乐很简单 , 人也很容易满足 , 如今越长大 , 好像越难体会纯粹或细微的愉悦感 。
腊月已至深冬 , 不知道是小时候不怕冷 , 还是因为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 , 心中沸腾 , 竟不觉得冬天是难熬的 。
记忆中的老房子 , 是有烟囱的 , 每家每户都烟气缭绕 , 家中蒸汽弥漫 , 香气四溢 。

待馒头或者各色花样的食物制作完成了 , 大人们便使唤孩子 , 送一些到亲近的邻居家去 , 一起分享 。
等到从邻居家出来 , 往往又捧着满满一兜子其他食物回来 , 这年的味道 , 就藏在家家户户的忙活之中 。

腊月二十 , 请客杀猪饭
年前的准备 , 最不能少的便是一顿隆重的杀猪饭 。
那时乡下的日子 , 比现在要苦 , 于是 , “杀年猪”的习俗也是过年前大人和小孩都期盼的事 。
喂养了一年的猪 , 很是给力 , 肥硕健壮 , 也恰好能慰劳看大家一年的辛苦 。
一户杀猪 , 左邻右舍都赶来围观 , 气氛热烈 , 特别是孩子尤为兴奋 。
陆游的诗中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 ”
淳朴大方的主人家 , 早就准备了一桌好菜 , 只待猪肉煮熟 , 一同招待左邻右舍 。

至今想来 , 那些顿杀猪饭 , 都吃得十分有滋味 。
最要紧的是 , 那时真的是无忧无虑 , 与小伙伴们打打闹闹 , 无比开心 。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
除了准备足够的年货食物 , 在腊月二十四 , 家中还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大扫除 。

一则去旧迎新 , 二则可以把家中的秽气清除 。
父亲用棍子把扫帚加长 , 扫去室内屋顶的灰尘 , 母亲负责整理、洗涤 。
小孩也偷不了懒 , 需得假模假样地擦拭 , 给父母打下手 。
这一天是难熬的 , 不能出去玩 , 但好在忙完之后 , 家中窗明几净 , 焕然一新 , 每个角落都一尘不染 , 内心也跟着轻松了许多 。

腊月末 , 试新衣
小时候 , 最盼着穿新衣 , 妈妈为新年准备的那件衣服 , 尤其珍贵 。
没事的时候 , 还要拿出来瞅一眼 , 试一试 , 就是舍不得立刻穿出去 。

那时 , 几乎所有的小孩 , 都在等待新年的第一天 , 毕竟 , 穿上新衣 , 就是最靓的仔 。

如今 , 一年四季 , 都有新衣穿 , 却再也没有了过年穿新衣的喜悦 。
不知道是因为长大了 , 还是因为物质丰裕 , 也渐渐没有了延迟满足的期待感 。
于是 , 现在的我们时常感慨:
从前物质相对有限 , 却时常感到幸福 , 如今什么都不缺 , 却很难快乐 。

腊月二十九 , 贴春联、挂灯笼
待到屋里干净了 , 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 , 就要开始张罗着写对联、贴福字 。

邻里四周 , 那个字写得最好看的老先生 , 一时间就成了十里八乡最受欢迎的人 。
每家每户 , 笔墨纸砚准备好 , 只待老先生来到家中 , 写一副寓意吉祥的对联 。
那时候 , 仪式感很强 , 对联也有个性 , 不是统一的话语 , 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字迹 , 观赏性极佳 。
男孩子调皮 , 有时候趁父母不注意 , 便把多余的墨水拿出去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