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没有手机,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 三 )


假模假样地写起大字 , 最后变成涂鸦 , 弄得一身墨水 , 少不了在过年前挨顿揍 。

有时 , 就在一顿鬼哭狼嚎中 , 父亲把对联贴上了大门 , 灯笼挂在了门口 , 张灯结彩 , 只待除夕夜到来 。

大年三十 , 守岁除夕夜
大年三十 , 最是繁忙 , 为了准备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 , 妈妈和婶子们进进出出 。
【20年前没有手机,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父辈们要去祠堂上香、磕头请祖宗 , 孩子们准备好爆竹、烟花 , 急切地盼着夜晚降临 。

天色渐黑 , 终于按耐不住的男孩、女孩们 , 把爆竹、烟花搬了出去 , 开始了他们期待已久的娱乐项目 。

当然 , 最最期待的还是除夕的压岁钱 。
一个个红包里 , 都是大人们特意兑换的新钞票 , 看起来漂亮 , 拿在手上沉甸甸的 。
只不过 , 红包还没有捂热 , 妈妈就会说 , 替你把钱收起来 , 长大后再给你 。

直到现在 , 那些年的压岁钱 , 都没能从妈妈那里要回来 。
如今 , 大家聚在一起 , 拿起手机点一点 , 红包就发了出去 , 大家争抢着拼手速、拼运气 。
有些大人 , 甚至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二维码 , 压岁钱变成了数字 , 便再也没了拿到红包的兴奋 。

吃完年夜饭 , 一家人聚在电视机前 , 嗑着瓜子 , 吃着花生 , 等待春晚的开播 。
那时候 , 春晚是最佳的消遣 , 有些段子和金句 , 第二天就能火遍大街小巷 。

尤其赵本山的小品 , 李谷一的《难忘今宵》 , 都是记忆中春晚必看的节目 。

除夕的夜晚 , 我们还会守岁 , 把家中所有的灯都点亮 。
有些大人搓着麻将 , 有些小孩在疯玩 , 玩到累得不行 , 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

如今 , 我们抱着手机玩个整晚 , 就当是假期熬个通宵罢了 , 再也没有了守岁的那种仪式感 。
那时 , 好像不知疲倦 , 明明一夜没有休息 , 却还是浑身充满力量 。
大抵是因为除夕夜的爆竹、烟花放得意犹未尽 , 新年第一天的开门炮仗 , 对孩子们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

我们围着放炮仗的大人 , 争先恐后 , 捡到个未引爆的小爆竹 , 也十分满足 , 总之 , 快乐就是那么简单 。

正月初一 , 得元宝
新年 , 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
当然 , 新年吃饺子也是有讲究的 。
妈妈会在众多的饺子里 , 随机放入几个硬币 , 谁吃到了 , 便是赢得了新一年的好兆头 。

就像现在抽盲盒的心情 , 每一口都期待着隐藏款 。
除了饺子 , 还有汤圆 , 这一天 , “汤圆”叫“元宝” , 吃“汤圆”便是“得元宝” 。
家中做生意的叔叔或者伯伯 , 都要吃上满满一碗 , 寓意新年发大财 。

正月初二 , 姑爷节
春节里的重头戏 , 是我们孩子最喜欢的拜年环节 。
那时 , 大人带着小孩 , 一定会走亲访友 , 再远也要在春节期间走动走动 。

最开心的 , 当属跟着爸爸妈妈去外婆家 。

见到了好久不见的表哥、表姐们 , 大家都显得异常兴奋 。
外婆给我们每个孩子都装了满满一兜的糖果、饼干 , 还偷偷塞了一个大红包 。
表哥总是引领潮流 , 备着些新鲜玩意儿 , 玩具手枪、玩具机器人 , 然后带着我们疯玩 。
有时 , 还会玩过家家的游戏 , 模仿大人 , 热火朝天地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

大人们也有无聊的时候 , 会把我们喊到跟前 , 让我们拿出自己的才艺 。
哥哥唱一首歌 , 姐姐跳一段舞 , 我什么都不会 , 只好躲在妈妈身后 , 害羞地看着他们表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