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黄山的历史简介 安徽黄山有怎样的悠久历史( 二 )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入新安县,隶婺州 。改新安郡为歙州,领海宁、黝、歙县,治海宁(一说并黝、歙入海宁,划归婺州) 。开皇十一年歙州辖黝、歙、海宁县,治黝县 。开皇十八年取“休阳”、“海宁”各一字改海宁县为休宁县,郡治在万岁山(又名万寿山,即今休宁县万安镇东古城岩)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辖休宁、黝、歙县,郡治休宁县 。隋末动乱,大业十二年,歙县人汪华起兵占据歙州及宣、杭、睦、婺、饶共6州,号称吴王 。王城即设于休宁万安万岁山,这便是万岁山又称为古城岩的来历 。次年迁往歙县乌聊山 。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附唐朝,被封为越国公 。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 。并在歙县设歙州总管,越国公汪华为总管府使,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军事 。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平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析歙县地置北野县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平休宁人洪贞起义,划休宁回玉乡及乐平怀金乡置婺源县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辖歙、休宁、黝、北野、婺源县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歙州 。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平方清起义,析歙、休宁地置归德县,析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地置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 。大历五年,废北野县入歙,废归德县入休宁,歙州辖歙、休宁、黝、绩溪、婺源、祁门县,从此形成延续至清末达一千两百多年的“一府(州)六县”格局 。
五代十国时期,歙州先后属吴、南唐(江南) 。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歙州人方腊起义,改歙州为徽州,辖歙、休宁、黟、绩溪、婺源、祁门县,州治歙县 。徽州名称的由来,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 。其实“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动荡”之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 。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 。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 。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歙、休宁、黟、绩溪、祁门县和婺源州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部攻克徽州,改徽州路为兴安府 。至正二十四年,又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曾经是朱元璋重要根据地的徽州府直隶中书省 。洪武二年,降婺源州为县 。洪武八年徽州府直隶六部 。永乐元年(公元1403)改隶南京(不久改称南直隶) 。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徽州府隶属江南省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康熙帝批准建立安徽省(省名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徽宁道、徽宁池太道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隶安徽布政使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改属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镇,因清军与太平军在这一带争战激烈,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辖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复归安徽省管辖 。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裁府留县,徽州所属各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20年实行“首席县长”制,原属徽州各县首席县长驻歙县 。民国21年10月,设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辖休宁、婺源、祁门、黟、歙、绩溪6县,治所休宁 。民国23年7月,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县和原属徽州各县士民随即掀起“婺源回皖运动” 。民国27年4月,成立皖南行政公署,治所屯溪,第十行政督察区隶之 。民国29年3月,撤销第十区机构,保留名义,各县直属皖南行署 。同年8月原第十区改为第七区,辖休宁、黟、歙、祁门、绩溪、旌德6县 。民国36年6月,经过原属徽州各县士民及旅外知名人士的不懈努力,婺源县划归安徽省,属第七区 。民国38年4月,第七区所属7县全境解放 。5月成立徽州专区,隶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 。专区治所初置歙县,后迁屯溪 。全区领屯溪市和绩溪、旌德、歙、休宁、黟、祁门6县,婺源县划属江西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