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黄山的历史简介 安徽黄山有怎样的悠久历史

摘要:西汉时期,当时的黄山市属于丹阳郡管辖,东临会稽郡(面积巨大),南毗豫章郡,西接庐江郡和九江郡,北边与临淮郡和广陵国(西汉开国~汉武帝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众多封国之一)接壤 。
今天小编要讲的城市是黄山市,古称新安、歙州、徽州,是安徽省的下辖市,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 。
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 。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 。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 。1959年至1975年,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先后发现8座土墩墓,出土一批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残件等,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时期 。根据墓葬形式和器物分析,应属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 。说明在约3000多年前,这一带古越文化已相当发达 。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地域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 。但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归属,并非实质性的管辖 。种种迹象表明,在今天黄山市及其周边地区,当时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古越土著的势力范围 。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这一带隶属于会稽郡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正月,始皇帝嬴政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将原越国的百姓迁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带,设立黝(宋以后称黟)、歙二县,属鄣郡 。这是黄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区划建置,距今已有两千两百余年 。“黝”、“歙”二县的县名,来自于古越语地名的发音 。当时的黝、歙两县辖地很广 。歙县地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屯溪区、徽州区、绩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 。黝县地包括今天的黟县、祁门、石台、广德和黄山区的一部分 。
西汉初期,黝、歙二县相继属楚国、荆国、吴国、江都国,后属丹阳郡 。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改黝县为广德王国,广德王城在今黟县城东五里 。歙县属丹阳郡 。第二年废广德王国,复设黝县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设广德王国 。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贬广德王为公,改黝县为愬虏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 。黝、歙二县属东吴领地 。当时,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汉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被称为“山越”,势力日益强大,对东吴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吴主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毛甘,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休阳县,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 。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县西) 。这是黄山市地域州郡一级行政设置的开始,从此这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
三国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避吴主孙休名讳,改休阳县为海阳县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国,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为海宁县 。新安郡辖始新、黝、歙、遂安、黎阳、海宁县,郡治在始新县 。郡名新安,一说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取其安定之意 。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 。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入新安郡,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 。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又析海宁、黝、歙各一部分重设黎阳县 。当时这里有两个郡 。一个是新设的新宁郡,辖海宁、黝、歙、黎阳县,治所海宁;另一个为新安郡,辖始新、遂安、寿昌、良安县,治所始新 。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黎阳县并入海宁县 。新安郡辖歙、黝、海宁、始新、遂安、寿昌6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