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易经风水培训 长春易经风水培训儿童早教班( 二 )


“灵沼”一词出自《诗经·大雅·灵台》中的“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描绘的“周文王之乐”为“与民同乐”,而“文王之治”正是元大都“总设计师”刘秉忠所追求的理想 。因此,积水潭对于元大都的意义,不仅是漕运,也是君王与百姓共享天然湖泊的都城建设思想 。
在皇城与宫苑建设方面,元代利用水景观开发宫苑 。在修建皇城时,以太液池,即琼华岛所在的水域作为景观中心,东侧建设大内,西侧建设隆福宫,北侧建设兴圣宫,形成三宫围绕太液池的格局,太液池成为宫苑区景观的核心 。
太液池曾经是一片自然湖泊,即今天北海、中海的前身 。在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下旨将太液池上的琼华岛赐予丘处机作为道院 。据《长春真人游记》记载:“自琼岛为道院,樵薪捕鱼者绝迹数年,园池中禽鱼蕃育,岁时游人往来不绝 。”出于“道院”的好生取向,砍柴、捕鱼的人消失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到公元1262年,太液池琼华岛上的宫殿已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行宫 。元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决议迁都燕京,开始围绕太液池进行宫苑建设,围绕大面积的自然湖泊建设宫殿的做法,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 。
太液池的建设,参考了“一池三山”的景观模式,象征着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太液池中的琼华岛,象征“蓬莱”,是最早建设的宫殿区 。之后,又陆续在琼华岛南侧建设仪天殿及周围石城,称为瀛洲,又称圆坻,在圆坻南边岛屿上建犀山台,形成了“一池三山”的布局 。
作为宫苑景观的核心,太液池需要清洁、充足的水源供应 。为此,元大都专门设计开凿了一条供水渠道,即“金水河” 。金水河直接引用最清洁的玉泉水,大致与南长河并行,从和义门南侧水关入城,而后向东,大致沿着今柳荫街向南折,注入太液池 。金水河与“高梁河西河”通过“跨河跳槽”相交叉,保证金水河不被污染 。
供皇家专享的金水河水质极佳,一度可以直接饮用 。为保证水量和水质,元朝曾多次对这条河道进行管理和整治 。元世祖时明令“金水河灌手有禁”,至元英宗时再度下令“禁诸人毋得污秽”,并花费大量人力整治河道 。
金水河的开凿,使得元大都的河湖水系分成了两个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是玉泉山-金水河-太液池的皇家景观水系,另一个是白浮瓮山河-南长河-积水潭(海子)-通惠河组成的漕运河道系统 。这种依据不同使用功能,通过整体规划将河湖水系分为两大系统的做法,是元代北京河湖水系的突出特点 。
元大都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实现漕运是当务之急 。元初,大都的漕运的河道为“坝河” 。坝河是北京漕运的老河道,其水源为高梁河,高梁河水源较小,且用于灌溉的分支过多,坝河最终因水量不足丧失了漕运功能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坝河承担的运输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漕运需要,只得由陆路分担 。然而陆运艰难,尤其秋雨连绵季节,道路泥泞不平,“驴畜死者不可胜计” 。面对这种情况,郭守敬经过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详细勘查,提出“引玉泉水以通舟”的建议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主持修建大型漕运水利工程“通惠河”,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 。通惠河全长一百六十里,不仅解决了通州到北京的漕运问题,还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运河沿线区域的发展,同时直接促成了积水潭北岸钟鼓楼、斜街一带商业区的形成,通惠河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