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易经风水培训 长春易经风水培训儿童早教班


元朝初建,国力正盛,建设一座伟大的新都即是元朝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大业甫定,国势方张,宫室城邑,非矩丽宏深,无以雄八表”(《圭斋文集·卷九》引“马合马沙碑”),大元皇帝忽必烈把这个重大的任务交给了他的重要谋士刘秉忠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景定四年(1263年)春正月,蒙古刘秉忠请定都与燕,蒙古主从之 。”
刘秉忠是元初著名的政治家,大都城的主要规划设计者,忽必烈的重要谋士 。他精通易经和天文、地理、律历、风水,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堪舆学家和诗人 。他曾为元朝设计督建了元上都,元朝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曾拜他为老师 。
都城的选址与规划设计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元大都并没有沿用金中都的旧址,而是修建一座“新址新城” 。元至元三年,忽必烈派刘秉忠来燕京相地,刘秉忠看到金代宫殿和城池惨遭焚变,一片荒草萋萋的破败景象 。再看莲花河,“水流涓微”,“土泉疏恶” 。于是决定重新选址,另建新城 。
元大都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水环境的影响,大都的营建也以水为中心展开,元大都因此成为古代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充分发挥水系作用的都市 。
元大都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的城市营建工程和水利营建工程,这两项工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让城市营建与水系建设形成一个整体,很好地处理了“城”与“水”的关系 。刘秉忠把自然水体作为大都城的中心、中轴、城墙位置的参照;而大都城空间结构的确定,又反过来决定了水在城市中的位置和作用 。元大都规划的这一特征,可以概括为“以水定城” 。
“定城”首先意味着要规划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这是中国古代早就采用过的做法,是《周礼·考工记》中理想都城的规制,刘秉忠对这种规划手法十分熟悉,他结合当时积水潭和琼华岛周边湖泊的自然地形综合考虑,选择紧挨着当时积水潭最东侧的岸边,设计了一条贯穿大都城南北的中轴线 。当时积水潭的水域面积很大,东岸最东侧的位置,也就是确定中轴线的地点,是今天后门桥所在的位置;桥的西边是当时水面很大的积水潭,也就是今天什刹海的前身;下游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海 。这条中轴线,是宫殿建筑群以及礼制建筑的对称轴,也是整个城市轮廓与路网的对称轴 。

长春易经风水培训 长春易经风水培训儿童早教班

文章插图
万宁桥与大都中轴线示意图
在确定中轴线的同时,刘秉忠又在积水潭的东北岸今鼓楼所在位置,确定了大都城的几何中心,并建造中心台、中心阁作为标记 。以积水潭东岸为基准确定城市中轴以及中心后,下一步则需要确定城市的轮廓 。《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理想王城的轮廓应为正方形 。方形的城市轮廓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一大特点,是在不受地形限制的条件下最常见的选择 。
大都城建立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之上,其轮廓接近于正方形;大都城的东西宽度,则是依据水域面积确定的 。依据实地测量,由中心台向西一直到积水潭西岸最西侧的距离,大体为大都城宽度的一半;大都城的南北长度略长于东西宽度,可以视作一个近似的正方形 。可见当初在设计时,很可能就已经有意地把积水潭全部水面包含在城墙之内 。
积水潭这片水域,被整体纳入城市之中,并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因此有更加丰富的象征意义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积水潭在元代水面“汪洋如海”,因此又称“海子”,并且“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 。这说明积水潭是都城百姓与君王共享的湖泊,“渔采无禁”是带有象征含义的“惠民政策”,也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