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员 高雅丽
【刷新认知!地核可能是超离子态】波涛汹涌的大海、摄人心魄的岩浆、耀眼的电闪雷鸣、巨大的蘑菇林……在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 , 地球内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奇幻世界 。 不过 , 科学研究表明 , 地核并不是凡尔纳所说的空心结构 , 而是一个由压缩铁合金组成的固体球 。
日前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和平、何宇与北京高压科学中心毛河光院士等在《自然》刊发论文 , 刷新了目前认知 。 考虑地球核心的温度和压力 , 研究团队对多种铁合金的性质进行了计算模拟 , 结果表明地核并非传统认知的固态 , 而是由固态铁和流动的轻元素组成的超离子态 。
模拟“新世界”
地球形成已有约44亿~46亿年 。 作为地球深处最神秘的地方 , 地核一直吸引人类对其不断探索 。
1936年 , 通过观测分析地震纵波穿过地核时形成的影区 , 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地核的存在 。 根据对纵波和横波数据的分析 , 科研人员确立了地球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的基本认知 。
但地核处于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 , 由于观测数据匮乏 , 人类对地核结构和性质的认知非常有限 。 随着科学的进步 , 现在 , 科研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高温高压的地核环境 , 获取相应的研究成果 。
论文第一作者何宇指出 , 以往研究表明地核的密度比纯铁要低 , 有科研人员推测地核中存在某些轻元素 。 然而 , 这些轻元素在地核中的状态却很少被关注 。
何宇说:“超离子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 , 被认为广泛存在于地球和行星内部 。 在超离子态物质中 , 一部分离子如液体一般快速运动 , 而另一部分离子如‘骨架’一般固定在物质结构中 。 地球科学中研究超离子态转变的工作不多 , 基于多年经验 , 毛河光院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地核可能存在超离子态 。 ”
为验证这个想法 , 2017年开始 , 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和北京高压科学中心团队合作 , 构建了一个地核的计算模拟世界 。
轻元素在地核“对流”
在研究人员构建的这个模拟世界中 , 他们选取了地核中最稳定的六方相铁—氢、铁—碳和铁—氧合金作为计算模型 , 在地核温压下 , 这些合金转变成了超离子态 。
但在这一过程中 , 研究团队发现 , 计算模型在熔点之上仍然保持固态 , 存在过热态现象 。 过热态下的计算结果将与实际情况不符 , 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 。
为解决这个问题 , 团队利用“固—液共存法”对合金的熔点进行了约束 , 获得了固态—超离子态—液态转变相图 , 证实了超离子态合金在内核温压下的稳定性 。
他们还观察到 , 在超离子态合金中 , 碳、氢、氧离子在铁“骨架”结构的间隙中快速扩散 , 表现出流体的特征 。
“在内核温度下 , 轻元素离子在超离子态铁合金中的扩散系数与其在铁熔体中相当 , 这表明轻元素的扩散性质在内外核中并没有显著改变 , 因此轻元素的‘对流’可能在内核中广泛存在 。 ”何宇表示 。
此外 , 团队还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 , 对超离子态合金的弹性性质和地震波速进行了模拟计算 。
“地核软化之谜一直存在 , 地震学观察到 , 通过地核时 , 地震横波波速会显著降低 。 我们的模拟结果表明 , 流动的轻元素杂质可以引起铁合金的软化 , 引起地震波速显著降低 , 数值恰好与地震学的观测结果相符合 。 ”何宇表示 。
两年审稿“长跑”终获录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