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八风水眉女人若水( 三 )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颉刚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 。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 。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 。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 。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 。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 。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 。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 。』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 。』是古本有齿字之证 。“下有汤谷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 。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

八万八风水眉女人若水

文章插图

山海经《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
《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
《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 。
《中山经》为中原豫州河南西南巴蜀一带 。《山海经》把巴蜀和中原同列为《中山经》体现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华夏民族观念 。也有一说山海经中所述之处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国境内 。
历史考究
简介:根据以上背景和原则,我们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龙山时期(伯益为龙山文化后期东夷部落首领)考古资料和历史地理文献,考察鲁东南地区沿海一带人文风物山川地理形势,发现《海外东经》描述的地域与《尚书》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分布极为一致,现报告如下: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东的鲁东南地区 。这一区域的《尚书 。禹贡》又载:“海、岱及淮惟徐州 。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浮于淮泗,达于河(荷)” 。历史上有人认为日照属于徐州 。根(一)《海外东经》描写的地理走向与鲁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走向一致
《海外东经》:“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 。叙述了从东南方到东北方沿海一带的方国 。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 。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由于《大荒东经》也是按东南到东北方向进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国(行政版图)可理解为整个《大荒东经》描述的地域的总称 。
鲁东南一带龙山时期的尧王城类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苏灌云县北至青岛市区一带,是《尚书 。禹贡》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东南至东北走向(图2夏代地图),所以《海外东经》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尧王城类型考古文化在东部沿海一带方国的分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