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 拥抱新机遇( 三 )


不同的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正积极探索合适的路径 。
据韩峰涛介绍 , 珞石机器人自主研发的软件控制系统xCore是目前国产控制系统中的佼佼者 。 “这是一个底层系统 。 机器人怎么工作、如何感知 , 今后怎样增加视觉、触觉以及进行不同的任务学习 , 这所有的控制都可以集成在软件当中 。 ”
借助xCore系统 , 珞石机器人实现了对工业机器人和柔性协作机器人的同时控制 , 这在业界还是首创 。 “一般的工业机器人是在封闭的车间进行自动作业 。 协作机器人是能和人协同作业 , 在共同的工作空间中有近距离直接接触 。 柔性协作机器人又在协作机器人的基础上 , 增加了丰富的力与视觉传感器 。 ”韩峰涛表示 , 由珞石机器人生产的柔性协作机器人 , 每个关节处都配置了高精度扭矩传感器 , 最大程度复现了人类手臂般的灵活运动 , 能够完成更多复杂的、高精度的工作 。
过去 , 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持续依赖进口 , 只有扭转这一局面才能真正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研发能力 。 为此 , 多年来 , 埃斯顿致力于将自主创新深入至工业机器人制造全产业链 。
“公司基于高度自主的核心部件技术积累了优势 , 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 , 如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部分减速机等 。 ”采访中 , 钱巍向采访人员介绍了该公司多项代表性成果 , 如高性能串联六关节机器人控制系统 , 机器人智能化功能实现等 。 “埃斯顿已经把工业机器人最核心的控制器及控制算法 , 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 使国产工业机器人在节拍、精度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
“埃斯顿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技术道路 , 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营收的10%左右 。 ”钱巍表示 , 现在公司机器人核心部件自主化率已达到80%以上 。
针对更多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创新研发 , 宋晓刚提出建议 , 一方面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 , 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机器人协同研发 , 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 , 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 。
瞄准国际领先水平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 , 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 具体包括: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 , 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 到2035年 , 中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
可见 , 国产工业机器人最终要瞄准国际竞争 。
为实现发展目标 , 吸引海内外人才、吸收国际领先经验 , 是国产企业应该具备的视野;跨国并购也是打造全球产业链的可行路径 。
近年来 , 埃斯顿就已先后收购、控股及入股了多家海外企业 , 快速打通了全产业链 , 并形成一定规模 。 埃斯顿还建立起欧洲研发中心 。 钱巍表示:“公司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 已拥有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智能核心控制部件及解决方案 , 建立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方面的技术专家支持团队 , 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研发布局和多层级研发体系 。 ”
珞石机器人也在去年开始了全球化策略 , 在日本成立了研发中心 , 积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 韩峰涛说:“未来会加快全球研发布局 , 计划在欧洲也成立研发中心 , 以期到2025年 , 在技术能力上追赶至国际一线水平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