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 “羲和号”卫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 。 据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介绍 , 一是在轨验证了新型高精度卫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技术 , 与传统的同等惯量卫星平台相比 , 这颗卫星的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 二是在太阳科学探测方面 , 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 , 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 。
太阳H-α谱线是什么?“这是光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后 , 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 , 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烈的一个谱线 , 能够直接反映爆发的特征 。 ”赵坚介绍 , 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 , 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 , 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 , 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 。
“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 , 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 , 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成像 , 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 , 进而建立起太阳爆发从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积累、释放、传输的完整物理模型 , 对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理提供关键数据 , 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 。 ”赵坚说 。
关于我国未来的探日计划 , 赵坚表示 ,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论证研究 , 将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 , 确定太阳活动特征 , 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 , 更好地预报空间天气 , 造福人类 。
划重点 嫦娥八号2030年前发射
目前国家已批复探月工程四期任务 , 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 , 这三项任务将在未来10年陆续实施 。
“我们已经发射的嫦娥四号 , 落在了月球背面 , 任务已成功实施 。 ”刘继忠表示 , 后续还有三次任务 。 嫦娥六号要到月球的高价值地区进行采样返回 , 后续还有新的月壤、新的样品返回地球 。 嫦娥七号主要是对月球极区进行科学探测 , 特别是对月球的水分布进行探测 。 嫦娥八号则将实施极区的科学探测以及为科研站后续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
“整个探月四期 , 我们基本上要达到建设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标 , 同时也是为后续我们与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 。 这些任务我们和国际同行也在密切沟通协调 , 将一起合作开展相关探测 。 ”刘继忠介绍 , 比如 , 嫦娥七号任务已经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 , 共同进行探测 。 “按照目前整体研制进展 , 在2025年前后 , 我们将完成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的相关工作 , 同时开展嫦娥八号的研制;在2030年之前 , 要完成嫦娥八号发射 。 2030年以前 , 探月四期能够取得预期成果 。 ”
划重点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总体来说 , 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 , 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 , 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 , 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科研工作 。 ”吴艳华介绍说 。
那么 ,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什么?后续如何开展工作?
我国将和俄罗斯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 “我们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俄罗斯规划的相应任务 , 用5年左右的时间 , 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 。 我们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 , 完成设施建设 。 建设月球科研站就像建立一个小城镇一样 , 它要有能源系统 , 要有通信导航系统 , 要有远程运输系统 , 要有天地往返系统 , 还要有地面支持系统 。 如果考虑到远期有人常驻的目标 , 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 。 ”吴艳华表示 , 计划2035年以后 , 根据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科考任务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
“中俄两国航天机构还要向全世界正式发布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宣言 , 把建设原则、参与宗旨向国际社会发布 。 ”吴艳华透露 , 总的来说 , 在任务或者项目的各个阶段 , 包括建设的各种任务层级 , 无论是系统级、分系统级还是设备级 , 还是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级 , 包括天地支持级 , “我们都不设限 , 一块儿来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