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向未来!( 三 )


【中国航天,向未来!】投入产出比1∶10 , 航天回报“经济账”这么算
花这么多钱搞航天值不值?这是一个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 。
不说情怀与责任 , 仅算经济账 , 航天探索的回报也极为可观 。 “航天的发展确实是需要高投入 。 但是 , 航天及其应用所产生的效益更大 。 据初步统计 , 可以达到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 。 ”据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介绍 , 目前 , 航天应用已经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林草监测、防灾减灾、气象预报、海洋开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 衍生出的新技术应用 , 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 , 老百姓也能切身体会到航天科技所创造的美好生活 。
赵坚举例 , 通信广播卫星可以为民众开通全球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直播以及提供高速宽带上网 , 极大方便了人们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活;卫星导航定位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 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和出行 ,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气象卫星可以提供全球和特定地区的精准气象预报 , 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暖心、周到的气象保障 。
比如 , 人们在飞机、高铁上处理公务、休闲学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 但时断时续的信号带来诸多不便 。
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航天产业成就展上 , 航天科工二院25所先进通信技术研究室主任杨健就介绍过一款名为“二维相控阵用户站”的创新产品 。 这款产品安装在高铁上后 , 作为天基宽带互联网系统的重要一环 , 能建立起用户与卫星间的数据传输链路 , 微信发不出去、电话接不进来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 实现极速上网 。 “别看这个相控阵用户站不起眼 , 看上去仅有笔记本电脑大小 , 没有机械部件 。 但它是优化通信信号的利器 , 容易携带 , 适用于航空、航海、汽车等多种场景 。 ”
在防灾减灾方面 , 卫星由于不受极端天气干扰正好大显身手!
据介绍 , 为应对去年郑州突发特大暴雨造成的严重洪涝灾害 , 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紧急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 调用高分三号SAR卫星以及高分六号等卫星开展应急成像 。 两天时间安排卫星成像4次 , 获取灾区有效数据5景 , 第一时间提供给应急管理部、水利部等应急单位 , 高效发挥了航天应急信息支持作用 。
“高分卫星制作的台风观测高清云图 , 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台风眼的结构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 , 对全球全年产生的台风无漏报 , 极大地减少了防灾减灾的成本 , 并在预防森林大火和应对洪涝灾害等方面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赵坚介绍 , 前一段时间汤加发生火山爆发 , 中国国家航天局应急启动了对地观测卫星系统 , 调动了十余颗卫星进行高频次观测 , 及时将相关影像数据提供给国际组织 , 贡献中国力量 。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遵循 。 在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跨越发展的同时 , 必须算好、用活这笔“经济账” 。 “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 将帮助我们共同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 , 造福民众 。 ”赵坚言词肯定地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