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就和我们指挥部一起提出来 , 不管前面出现什么困难 , 我们对国家完成工程建设的承诺不能耽误 。 ”陈和生提出了应对方案 , 将渗水问题成功解决 , 工程质量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 “那会的工作量成倍增加 , 但是国家急需要这样的大科学装置 , 很多领域都是非常急需的 。 我们不管怎么辛苦 , 都可以付出 。 ”
建设散裂中子源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 其间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 2014年夏天 , 连日的酷暑和高负荷工作让陈和生持续感到身体不适 。 在这之前 , 他已经进行过多次心脏手术 , 同事们都为他感到担心 , 可他还是一直坚持到工作结束 。 陈和生说:“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 只有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去奋斗 , 才能够建设起来 , 我应该为她尽一分力量 。 ”
2018年8月 , 经过十余年规划建设 ,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 , 投入正式运行 。 这一“国之重器”的建成 , 于东莞乃至我国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装置 , 也是全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 。 填补了我国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 , 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
截至目前 , 散裂中子源中心已注册2600多名用户 , 已完成600多项实验 , 15%来自企业用户 , 用户们已发表120多篇高水平论文 , 获得大批重要成果 。 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规模已达500多人 , 硕博人员占80%以上 , 并且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 , 超过80%的项目课题组负责人由40岁以下青年骨干担任 。
宽松政策环境让科创人才汇聚
“以前到东莞来 , 是出差;现在到北京去 , 是出差 。 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湖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是在东莞市松山湖园区生活、办公的另一位科技“大咖” 。 早在2005年 , 李国杰就来到东莞考察 , 与松山湖“结缘” 。 2011年 , 以李国杰院士为带头人的“广东省云计算国际创新科研团队”正式入驻中科院云计算中心这一新型研发机构 。
过去的这些年 , 陈和生也是在东莞工作、生活 , “2006年 , 我和东莞政府谈的时候就说 , 散裂中子源的定位不是说一定能产生多少GDP , 但是我们会成为一个国际科学中心 , 以此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和高端研究机构到东莞来 , 所以是从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东莞的发展起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 , 这个目标也在实现之中 。 ”
梁天骄是陈和生的同事 , 现任职中科院高能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中子科学部主任 。 2006年那会 , 他还只是常来东莞出差 , “东莞给我的印象首先是发展得特别快 , 而且发展得还特别好 。 记得第一次来松山湖园区的时候 , 人烟稀少 , 比较空旷 , 现在再看就大变样了 , 我们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 , 都愿意在这里工作生活 。 ”
从2013年开始 , 梁天骄常驻东莞 。 他坦言 , 东莞给予了科技工作很好的发展条件 , 尤其是东莞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人才建设和科技建设 , 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涵盖了子女上学、人才项目经费支持等各方面 , 此外 , 东莞在科创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 整个科创氛围非常好 。
对于东莞的科创氛围 , 中国高温超导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也大为肯定 。 年届八旬的他 , 每年多半时间都住在松山湖 , 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出谋划策 。 他倡导建立的团队仅用一年多时间 , 就成功研制“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 。 赵忠贤说:“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 。 正是因为有东莞宽松的政策和环境 , 这件事情才能发生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