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
| 中国散裂中子源航拍图 |
文章图片 |
| 陈和生入选2021年“南粤创新奖” 散裂中子源供图 |
文章图片 |
| 东莞拥有省级科技创新科研团队38个 , 连续八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
核心提示:2022年春节期间 , 中国散裂中子源里面的四台谱仪仍在飞速运行着 。 假期刚刚结束 ,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园区 。 如今在东莞 , 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的相继建成 , 一批又一批像陈和生这样的科学家团队进驻东莞“生根发芽” , 为东莞的创新驱动注入澎湃动力 。
数据显示 , 目前东莞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中国城市20强 , 位居地级市第三名 。 全市现有人才总量258万 , 高层次人才18.3万人 , 拥有省级科技创新科研团队38个 , 连续八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
“超级显微镜”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2021年11月 , 广东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 会上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颁授“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的决定 , 其中 , 陈和生入选2021年“南粤创新奖” 。 这个奖项的分量很重 , 颁授对象是广东省在各领域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或团队 。
一个月后 , 陈和生又收获了一项荣誉 。 东莞市松山湖举行建园20周年大会 , 表彰了一批20年来为松山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及企事业单位 , 大会给陈和生写下这样一段颁奖词 , “巍峨山下铸‘国之重器’ , 他是‘超级显微镜’的缔造者 , 大科学装置落户广东的拓荒者 , 矢志破解国家‘卡脖子’问题的攻关者 。 从北到南、从花甲到古稀 , 他如永动机一般步履不停、追求不止 , 为祖国科技事业不懈奋斗 。 ”
正如颁奖词中所写的那样 , 75岁的陈和生是“超级显微镜”的缔造者 。 2000年 , 他和十几位科学家向国家上书建设属于我国的散裂中子源 , 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在经过多轮论证考察后于2005年批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的预制研究 。 考虑到散裂中子源对高端技术革新及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作用 , 2006年2月 , 陈和生积极建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考虑散裂中子源落户广东省 。 同年5月 , 应广东省发展改革委邀请 , 来广东省为散裂中子源选点 , 确定了在东莞的建设地点 。
谈及选择东莞的原因 , 陈和生认为有多种因素 , “首先是我们选中的地点对中国散裂中子源最合适 , 而东莞市政府对我们支持的力度也非常大 。 ”
随后 , 他担任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 主持了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 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实现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 采用了优化设计方案 , 实现了最佳的性价比 , 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 , 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
散裂中子源中心已注册2600余用户
科技竞争赢在先机 。 2011年10月20日 , 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工奠基 。 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 因为装置规划建设在地下13米-18米深处 , 建设期间遇到第一个雨季 , 当时地下隧道因为渗水 , 积水有10厘米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