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没有土字旁 埃字风水(12)


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均有发展而始终处于儒家正宗的统治之下,唐王朝采取三教平衡的文化政策而始终以儒为主 。唐太宗自谓:"联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因而,在唐代三教融合的总趋势中,文化气氛是较宽松的;科举制度、征聘策略也不断地调整着封建品级结构和统治阶级中的"朝"、 "野"矛盾 。但一些真正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士人,或自甘隐退,或总被排斥,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学者、诗人、科学家,例如赵龚、成玄英、李荃、刘蜕、李白、孟浩然、元结、罗隐、《无能子》作者、谭峭、孙思邈……等等,他们的论著幸得保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各有其独特贡献,而在思想史上更显示了思想异端药批判功能 。
宋元明时期,理学正宗居于统治地位,儒家关于"纲常万古,磨灭不得"的伦理异化的说教,被强化到"以理杀人"的地步,而科举考试制的普遍化,更以严密的"文网世法"毒害着、禁锢着整个知识界 。但在当时,除了理学正宗、庙堂文化之外,异端学术、山林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 。例如,两宋之际的郑樵,隐居夹深山中,著书一千卷,其中《通志》二百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著《文献通考》三百多卷,且批判流行的"欺天之学"与"欺人之学" 。郑、马二人是当时最渊博的学者,其所开辟的史学新风,超迈宋元诸儒,影响尤为深远 。又如,宋元之际的邓牧,隐居九涤山,终身不仕,自号"三教外人",著《伯牙琴》,富有社会批判内容,元末明初的刘基、叶子奇,在民间时分别著《郁离子》、《草木子》等,均吸取了道家思想而显示出异端性格 。明代,在阳明心学的发展、分化和自我否定的思潮中,出现了颜钧、何心隐、李赞等活动于民间的许多思想家 。他们大都把阳明心学中昂扬主体自觉的"狂者"意识,发展到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权威的否定 。他们狂傲不羁,揭露"假人",呼唤"童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伦理异化的许多言论,虽属时代要求的反映,也有道家思想的渊源 。
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和"破块启蒙"的思想转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这空前的变化中,学术思想出现了新的整合,活跃于整个中世纪的思想异端,开始蜕化为力图冲决网罗、走出中世纪的新的启蒙意识 。明末清初在时代风涛里涌现出的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思想巨人,大都具有这种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品格 。他们中间,就其思想蜕变与以往道家传统和思想异端的深刻联系而言,傅山可说是一个典型 。
傅山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自觉地继承道家,鲜明地批判"奴儒" 。他明确宣称:"老夫学《庄》、《列》者也 。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并直斥理学家们 "一味板拗",全是"奴儒\',"后世之奴儒,尊其奴师之说,闭之不能解,结之不能瞻.,⑧,主张坚决扫荡"奴性""奴物",表现了鲜明的启蒙意识 。傅山于明亡后自隐崖洞,曾以抗清入狱,几死,又被康熙强征入朝,峻犯,亦几死,终以"黄冠自放"得脱,着道家装束,自称朱衣道人",行医卖字为生,俨然道家隐者,被顾炎武赞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⑩,其所留下的《霜红兔集》及子学研究、《红罗镜》等通俗传奇,则充分体现了一位早期启蒙者的思想锋芒和情志升华 。傅山,可说是继承道家传统的隐者和异端正挣脱封建牢笼而转化为早期启蒙者的典型人物 。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异端和批判意识的承担者,虽非全出于道家,但确有不少是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隐逸人物 。这些人物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定位?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文化历程中发挥过什么功能?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些问题似值得进一步探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