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学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杂糅"的人物 。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 。黄帝被说成是上古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齐宣王时(前320~前302)黄老学已盛行于世 。这就是著名的稷下学派 。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是"文景之治",汉初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学依据 。黄老学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气一元论继承和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把"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 。稷下学派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气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心术上》)把"精"视为一种精微的气,即精气,认为天下万物及其变化都是这种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并认为"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道之行也,鲧不得已"(《管子·心术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 。淮南子提出道含阴阳,视道为阴阳二气的统一物,认为道主宰天地万物,实际上是阴阳二气主宰天地万物 。但是,也有黄老学者仍然把道看作虚无的实体 。
东晋僧肇(约374~414)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三段式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 。从永嘉丧乱开始到东晋时代,社会处于动荡与分裂之中,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士壤 。在玄学盛行的形势下,佛教徒们为使佛教得到更大的发展,便纷纷以玄学来解释印度佛教,于是产生了佛教玄学 。其中,以僧肇的思想影响为最大 。僧肇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的佛学,尤其是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 。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 。他说:"虽有而不有","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 。认为万物既是有,又是无,是有与无的统一 。僧肇所谓的有与无,以佛教的"真谛""俗谛"而言,即"真谛"为无,"俗谛"为有 。但是,在客观上,他反映了有与无的矛盾统一 。僧肇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间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把僧肇视为初祖 。
汉初黄老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 。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 。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 。汉文帝、景帝、窦太后

文章插图
淮南王刘安雕塑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 。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
黄老学兼容并包 。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 。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 。《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 。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
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东汉时,一些方士把黄老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褥、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在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原始道教 。黄老学逐渐变为早期道教的前身 。[1
- 国窖1573分几个档次
- 穿山甲有牙齿吗
- 日本历代天皇
- 广州到东莞有地铁坐吗
- 蚕宝宝没有桑叶吃还可以用什么代替
- ppsu奶瓶危害
- 儿童机票有座位吗
- 甲仑榴莲没有裂开可以吃吗
- 苹果手机打电话没有声音怎么恢复正常-办法须知
- 睡牛皮席的危害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