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赏析叁
叁/
在古代呀,人们对季节、物候都比今天要敏感,比方说看见鸭子入水就知道春天来了,所以有“春江水暖鸭先知”;那看见雄鹰出发就知道深秋到了,所以有“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同样,听见蝉鸣,大家就知道,时节已经进入盛夏,而且呢,就要向秋天过渡了,所以蝉既属于夏天,又属于秋天 。比方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那就是夏日之蝉;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则毫无疑问是秋日之蝉 。在唐朝有三首特别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 。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蝉》,另外一首是同属初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还有一首则是晚唐李商隐的《蝉》 。这三首诗风格、气度都大不相同,但是呢,都是托物言志,能够烛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这三首咏蝉诗里头,虞世南的《蝉》时间最早,立意最高,所以先说这一首 。先看第一句:
垂緌饮清露 。
“緌”是什么呢?“緌”是古代人系帽子的帽带,打一个结垂在下巴下边 。那蝉的头上也有下垂的触须,看起来就像垂下的帽带一样,所以“垂緌”就代表蝉 。这种用部分代指整体或者用特征来代指全部的方法,古人常用,这就和用“细腰”代指美女、用“兜鍪”来代指勇士,是一个道理 。那“垂緌”就是蝉,“饮清露”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其实是指蝉的生活习性,蝉是靠吸树的汁液来生活嘛,古代人观察没有那么细,他们还以为蝉是靠喝露水生活,所以才会说“垂緌饮清露” 。那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是蝉喝露水 。问题是他要表达的意思真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所谓“垂緌”不仅仅是垂下来的帽缨、帽带,它还可以指达官贵人哪 。因为在古代老百姓裹头巾就可以,但是一旦当了官就要峨冠博带,所以世家大族不是又称为“簪缨之族”嘛 。那“清露”呢,“清露”它不仅仅是指露水,它还代表高洁的生活、高洁的志趣 。但是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中啊,达官贵人和清高可并不是那么协调的概念 。春秋战国的时候,齐国的隐士曹刿就曾经说“肉食者鄙” 。《红楼梦》里头清寒之士柳湘莲,更是公然对贾宝玉讲,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所以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呀,“贵”和“清”是两回事 。“垂緌”和 “清露”这两个形象往往并不相容,但是虞世南不一样,他一句“垂緌饮清露”,马上一个既贵且清的形象就出来了,这样身份高贵而又内心清洁的形象是何等难能可贵呀!那我们凭生活经验都知道,跟形象相比呀,蝉更吸引人的是它的声音,所以写完形象,虞世南紧接着要写声音了 。怎么写呢?看第二句:
流响出疏桐 。
所谓“流响”,就是像流水一样长鸣不已的蝉鸣嘛 。而“疏桐”呢,则是枝叶扶疏的梧桐,那直译过来,无非就是说蝉的叫声从梧桐树的枝叶之间不断传出 。那是不是只有这一层意思呢?当然没那么简单 。梧桐在中国可不是一般的树,它自带高贵属性,《诗经·大雅·卷阿》篇里就讲啊:“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庄子《秋水》篇也说:“夫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鹓鶵”也是凤凰一类的贵鸟,所以说自古以来,凤凰跟梧桐才是标配 。但是在这里头,诗人却把蝉和梧桐放在了一起,他不让蝉在杨树上叫,也不让蝉在柳树上叫,偏要让它在梧桐树上叫,这本身就抬高了蝉的身份 。这还不够,他不写“流响出梧桐”,偏要说“流响出疏桐”,一个“疏”字又把蝉的身价给抬高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里头,疏比密好,瘦比肥好,暗比明好 。所以林逋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 、“暗香”才能尽显梅花的含蓄和清高 。那这首诗也是一样啊,梧桐本身已经是高洁之树了,再加一个“疏”字,则尤其显得不同凡响 。这还不够,在“流响”和“疏桐”之间,诗人还要再用一个“出”字儿,这个“出”字儿用得又特别好,这个字好在哪里呢?所谓 “出”就不是鸣,也不是叫,不带任何主观性,而是讲一种纯粹客观的效果 。那我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客观性呢?他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呀,蝉不是为任何人而鸣叫,但是它的声音自然而然地穿透了梧桐树枝枝叶叶,传到了人的耳朵里 。这相当于什么呀?这就相当于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呀,树木不求美人而美人自来,为什么呢?因为味道芬芳 。同样,蝉鸣不求人听,而人自然听到,为什么呀?因为声音清亮啊 。一只鸣蝉,只靠吸风饮露,却能发出如此清越的声音,这是何等的高标异帜啊!
- 亚马逊还是亚马孙?
- 豆浆和南瓜可以一起吃吗
- 南方见水的风水 水南尾风水
- 南方宿舍寒假被子如何存放
- 赣d是江西哪个市
- 双港属于哪个区
- 闽南春节特色民俗
- 南瓜胡萝卜可以一起吃吗
- 云腿和火腿的区别
- 南瓜切开后能保存几天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