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拼音版意思( 四 )


把这两句诗放在一起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个处身高洁而又魅力非凡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那这是蝉吗?当然是蝉,但又不仅仅是蝉,它更是高贵君子 。其实对于君子,特别是对于身处高位的君子来讲,只有饮得“清露”,或者说只有立身清白才能“流响出疏桐”,才能让人信服,让人传诵啊,这不是古今一致的道理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的高洁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那接下来写什么呢?接下来是进一步的升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两句诗是议论,但是议论得真自然,自然在哪呢?它其实是直接衔接上一句的“流响出疏桐”,为什么蝉声能够穿过梧桐树呢?这不是因为有秋风暗香传送,而是因为它站在高高的树枝上,自然就能把声音传到远处 。这和前两句一样,仍然是一语双关 。什么是“秋风”啊?所谓“秋风”既是指自然界的长风,也可以是指人世间的各种力量啊 。《红楼梦》里头薛宝钗不是说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嘛 。但是呢,在虞世南笔下,蝉鸣不藉秋风送,正如那些立身高洁的君子,他并不需要见风使舵或者通关节或者傍权贵,照样能够名声远播,这是何等自信的精神、何等雍容的气度啊!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个“自”,一个“非”,一正一反相互对照,一个君子对人格力量的高度认可已经溢于言表,写得气象高拔而又从容不迫,这就是所谓的诗眼哪 。其实这首咏蝉诗啊,也是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为什么呢?因为虞世南的人生就可以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来形容 。虞世南是唐太宗朝的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能够进入凌烟阁,绝对是凭自己过人的本事和德行 。虞世南本来是南方人嘛,陈朝灭亡之后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长安,马上名噪一时,时人把他们比作陆机、陆云兄弟 。那后来呢,虞世基成了隋炀帝的心腹,虞世南本来可以凭借哥哥的力量平步青云,但是他坚持闭门读书,就是不沾哥哥的光 。这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吧?更难得的是啊,到隋朝末年,江都之变爆发,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被叛军抓了起来,要就地正法 。正在这个关头,文弱书生虞世南冲入法场,抱着哥哥嚎啕大哭,请求叛军让他替哥哥去死 。所谓“时穷节乃现”哪,虞世南的这番义举当时就被传为美谈,这是一件事 。还有一件事,虞世南后来不是又被唐太宗网罗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嘛,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没事儿的时候还经常跟他谈论诗歌学问,但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让他唱和,这可是大臣的难得荣耀啊 。没想到哪,虞世南看了一眼之后讲,陛下的诗,虽然写得不错,但是内容不雅正,俗话说“上行下效”,天下人要是知道陛下喜欢这类艳诗都效法起来,那可不是国家的福气,所以我还是别唱和了 。这样当面慷慨直言,就算是魏征也要服气呀 。这还不够,虞世南还是唐朝初年的“最强大脑” 。有一次唐太宗要在屏风上写《烈女传》来警示后宫,一时没有找到文本,虞世南站出来讲了,我记得,我来写吧 。他写完了又找出文本来一对照,居然一字不差 。大家要知道,《烈女传》它不是诗,不是赋,是人物传记呀,讲古代105个妇女的事迹,这样的东西是最难背的呀 。能把这样的东西都记得一字不差,可见虞世南的记忆力有多强大 。所以后来唐太宗出行,有人说应该带几本书路上看,唐太宗说,不用了,这次我有虞世南跟着,他就是活动图书馆 。这又是一件事 。那再说一件事,虞世南还是唐朝初年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唐太宗不是也喜欢书法嘛,他就曾经讲,别看褚遂良写字好,他是要挑笔挑纸的,能够随便拿起一支秃笔就写出好字来,天下只有我跟虞世南两个人 。虽然对自己的评价有夸张的嫌疑,但是对虞世南确实是由衷认可 。把这些优点加在一起,其实就是唐太宗说的虞世南有“五绝”,哪五绝呢?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而且唐太宗还讲,如果所有大臣都能够像虞世南这样,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你看能够被当朝皇帝如此看重,一般人多多少少会有点儿沾沾自喜吧?可是虞世南真的没有啊 。你看他不比龙凤,不比鲲鹏,而是借小小的鸣蝉自比,托物言志,这不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高洁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