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广场舞噪音问题,不能靠“反击神器”

作者: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广场舞是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群体健身活动 , 但是广场舞带来的噪声扰民问题 , 也往往引发邻里纠纷和基层矛盾 。 近日 , 一款“广场舞反击神器”在互联网销售 , 据说可以干扰97%的广场舞音响 , 使跳广场舞的人们不得不知难而退 。 这种大功率遥控器可以远程扰乱或破坏广场舞音响 , 隐蔽性强 , 被认为是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的“神器” 。
无独有偶 , 还有一些人饱受楼上楼下噪音问题的困扰 , 寄希望于购置震楼器来解决邻里纠纷 。 但是 , 这种“以牙还牙 , 以眼还眼”的解决办法 , 无异于“杀敌一千 , 自损八百” 。 震楼器固然让噪音制造者受到影响或伤害 , 但是购买者也需要承受由此带来的噪音 , 等于是损人不利己 。
无论是“广场舞反击神器”还是震楼器 , 都是社区居民的一种无奈之举 。 这些居民在使用“神器”之前 , 也曾试图通过各种合理渠道解决问题 。 比如 , 和跳广场舞的人们协商 , 通过社区居委会协调 , 拨打电话报警 。 但是 , 这些办法都没有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 所以一些人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
如果广场舞扰民和楼层噪音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 相信不会有人祭出如此“神器”铤而走险 。 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 既不符合基层治理的发展潮流 , 也难以有效解决问题 。 因此 , 类似于广场舞噪音和楼层噪音的问题 , 需要另辟蹊径以更有效的方式解决 。
城市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主要场域 , 而以商品房社区为代表的新型社区 , 对基层治理提出了诸多挑战 。 城市社区居民彼此之间常常是陌生人 , 这使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 , 可能因为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而愈演愈烈 , 甚至升级为难以化解的矛盾 。
去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就提出 ,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 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 , 在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础上推进基层智治 。
城市是人的集合体 。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很好地平衡二者的关系:一方面 , 要保障其他居民的合法权益 , 使他们不至于因为广场舞噪音扰民而诉诸无门;另一方面 , 要引导和规范广场舞爱好者们的活动 , 使他们的活动不至于影响他人 。 毫无疑问 , 这对于城市和社区而言是考验其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
广场舞噪音问题之所以难以破解 , 同居民没有公共空间和场所进行健身锻炼不无关系 。 与其围追堵截 , 不如疏导引流 。 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可以开源挖潜 , 探索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和健身场所 , 使社区居民可以跳舞而无噪音、健身而不扰民 。
社区居民固然可以通过所谓的各种“神器”或“硬科技”赢得了一时 , 但却可能激化矛盾 , 使本就剑拔弩张的问题进一步恶化和升级 。 因此 , 也可以倡导社区居民之间通过协商、共商的沟通机制解决问题 。 比如 , 一些城市通过社区议事厅这样的公共活动 , 请社区居民共同商议一些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 。 通过开诚布公的协商和交流 , 一些过去老大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 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也显著提升 。
【解决广场舞噪音问题,不能靠“反击神器”】在解决此类邻里纠纷和基层问题时 , 社区基层组织应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切实让邻里关系和居民生活品质实质性提升 。 (马亮)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