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卢芳国在给学生们布置科研工作
45岁丨还要去考博
原以为 , 事情到这也就结束了 。 卢芳国也开始尝试着报课题 , 做医学科研 。 可在做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 卢芳国又发现了自己的短板:“我发现 , 要真正切入问题 , 就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 而我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是不够 , 遇到瓶颈 , 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 无法突破 , 心里很难受!”
她对这给了个很形象的比喻 , 就像在做科研时自己遇到了一道很厚重的水泥墙 , 堵起在哪里 , 怎么也走不过去 。 “我心里就着急啊 , 墙那边是我的学生 , 我的团队 , 我的科研方向 , 以及我研究课题将要受益的人们啊!我必须要穿过去 , 穿过去!”
怎么办?于是 , 在45岁时 , 卢芳国又大胆地做了另一个决定 , 考博!
“我当时已是学校教授 , 是研究生导师 , 而且年龄也摆在那里了 , 这个时候还去考博士 , 很多人不能够理解 。 ”卢芳国也坦承 , 对她来讲 , 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很艰难的:“45岁 , 身体和精力已不能跟年轻人比 , 应试能力已经不行了 , 万一没考起呢 , 感觉会成为一个笑话 。 ”
可 , 科研的课题要取得突破 , 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就都还要加强 , 卢芳国笃定:“还是要考博!”
文章图片
卢芳国和她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在做科研
47岁丨读博 , 再次挑战自己跨越到中西结合
决定要考博后 , 卢芳国意识到 , 这个年龄考博士 , 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自己的英语问题 , 听力和口语是两道迈不过去的硬坎:“我们读大学的时候 , 读的是哑巴英语 , 能够写 , 却不能够讲 , 听力也很差 。 ”
为考博 , 卢芳国整整准备了三年 。 三年里 , 她每天早上六点就开始背单词和复习 , 临坐车上班前 , 还要抄写20个单词在小字条上 , 在校车上背 。 “晚上睡觉前也总是捧一本英文书读 , 往往就这样读着读着睡着了 , 第二天起来 , 书就掉在我的床底下 。 ”
在选择专业时 , 卢芳国也不走寻常路 , 再次让大家不解——她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甚至可以说是全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 , 而不是她之前成功跨转的“中医学” 。
这不是更加难考上吗?卢芳国给采访人员解疑:“我想趁这次考博 , 把中医学、中西结合医学等跟我科研有关的知识进行梳理、补充、并实现融会贯通、提升 , 在新的领域再一次挑战一下自己 。 ”
从生物学到中医学 , 从中医学又跨越到中西医结合医学 , 一次次毅然选择自己的短板 , 突破自己 , 挑战自己!卢芳国也坦承:“过程真的很艰难 , 各方面都是 。 就比如 , 别人听课、学习 , 可能只需要一轮 , 我却是两轮 , 三轮 。 ”
“但必须坚持 , 我研究的课题需要我挑战自己 , 我经历了SARS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 给了自己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就是凭着这股子对科研的热爱与坚持 , 经过三年的备考 , 终于 , 在2008年 , 47岁的卢芳国考上了博士 , 50岁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 。
“如果说现在让我重新选择的话 , 我还是会这样做 。 ”卢芳国说 , 脚步不停的追逐 , 对她的科研思维、科研理念、科研方法等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集多种知识于一体的状态 , 我的思维就活了 , 我前面就再也不是那扇水泥墙了 , 我前面开始有‘湘绣’了 , 这个‘湘绣’还开始转动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