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宇宙的向 中国人对宇宙的向往

数千年来,我们对宇宙星辰有着很浓烈的兴趣,从古代传说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真正实现载人飞船上天,我们中国人实现了从梦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而今,我们的神舟十二即将出征,我们来回顾回顾中国在天文历史上的成就 。

中国人对宇宙的向 中国人对宇宙的向往

文章插图
中国的太空探索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中国人就摸索出了火箭的制作原理 。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对天文现象就已经有很丰富的记载 。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前身,标志着我国现代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前列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北斗导航,从第一枚运载火箭到首次载人航天,从嫦娥到天宫,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现在,“天问”将开启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
中国古代的太空想象
“天问”这个名字源于屈原的长诗 。在这首宏伟的长诗中,屈原从宇宙起源问到天地日月,展现了中国人对与世界的认知与好奇 。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中国自古就有很多有关太空的神话传说 。
科幻小说是随着工业革命进展而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但中国古代也有基于自身文化土壤的科学幻想 。比如《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的故事,还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马,都与现代机器人题材的科幻小说类似 。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越来越多优秀的科幻小说涌现出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可中国科幻 。
地球之外有生命吗?火星会不会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宇宙航行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科学暂时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可以戴上幻想的翅膀飞去看一看 。当中国人走向更深远的太空,东方文化会孕育出什么样的科幻作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
中国人对宇宙的向 中国人对宇宙的向往

文章插图
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比欧洲早了两千多年
◆汉字里的天文学
汉语是现存最早的语言文字之一 。一些汉字的构造也表明了天与人的密切联系,反映出古人对宇宙概念更为深层的理解 。
汉字“人”非常简洁,有着强有力的步伐感 。为了表示“大”,汉字在“人”上面多出了标志性的一横,说明具备领导的属性 。在“大”字上再加上一横,就是“天”,即在“大”人物之上又多了一层担子,囊括了上天与人的两重含义,在天人之间建立了联系 。古代的君王就是这种联系的中间人,基于此,中国还诞生了“天下”和“天子”的概念 。
一些基本的天文学术语也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这些现象的深刻观察 。甲骨文中表示太阳的符号由一个圆内加一个点组成,这一神秘的符号可能暗示着中国人早期对太阳黑子的观察 。令人惊讶的是,如今所有天文学家使用的太阳符号,竟然和中国甲骨文中的太阳符号一模一样 。
对另外一些术语的分析可能会令人更加惊讶 。表示空间的“宇”如果去掉上面的部首,下面的“于”就与空间结构的运动有关 。与此相似,“宙”字是对时间的溯源 。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宇宙”,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属性 。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宇宙便是“时空” 。早在战国时期,尸佼就有“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的论述 。要知道,欧洲完全理解这个概念,是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