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 , 在《规定》的监管下 , 互联网企业虽然不能强行提供个性化推荐, 却仍有可能以“消极怠工”的方式迫使用户开启(或者不能关闭)个性化推荐 。
以知乎为例 , 一旦在隐私中心中勾选“关闭个性化推荐”选项 , 那些信息茧房式的推荐信息倒是没了 , 但App里出现的信息量也急剧减少 。 笔者大致统计一下 , 关闭个性化推荐之后 , 知乎App的“精选”页每天出现的新条目不超过3条 , 很多天以前的回答还在不断出现 , 甚至多次出现第一页里出现两条重复信息的情况 , 而访问量最大的“知乎热榜”的内容却从未被推送到“精选”页面 。 偌大一个知乎 , 关掉个性化推荐之后就没有内容可以向用户推荐了吗?恐怕还是打算用削减内容量的办法软磨硬泡用户不要关掉个性化推荐吧 。 这类消极怠工的办法 , 相信互联网企业还能想出很多 。 监管机构应当如何发现、如何应对这些小伎俩 , 对《规定》的落实也是个新的挑战 。
尽管有这些现实的疑虑 , 此次的《规定》毕竟开启了对互联网具体算法加以监管的先河 。 过去互联网技术长期被政府和公众视为神秘的黑盒 , 只能从外部可见的结果加以监管 , 给资本和技术人员留下了太多搞小动作的空间 。 希望《规定》成为打开黑盒的第一步 , 与后续的其他监管政策和落地措施一道 , 揭开互联网技术神秘的面纱 , 把那些藏在盒子里的把戏都曝露在阳光下 , 接受合理的监督管理 。 同时也希望相关监管机构尽快建立起足够的技术能力 , 真正把这些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
来源|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