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现全新鱼化石类型 填补“哑地层”古生物化石空白

中新社重庆3月3日电 (张旭)采访人员3日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 , 该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在重庆秀山发现一种新的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 , 该发现将填补红层古生物化石空白 。
【重庆发现全新鱼化石类型 填补“哑地层”古生物化石空白】“鱼其实是一种通俗用语 , 准确地说 , 本次发现的化石是一种早期脊椎动物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阳介绍 , 该化石被发现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涌洞镇 , 地层距今4.36亿年 , 较重庆此前最早的有颌类鱼化石—袖珍边城鱼(距今约4.23亿年)早1000多万年 , 是重庆迄今最古老的鱼化石 。
化石显示 , 滨海涌洞鱼有宽大的头甲 , 缺少偶鳍 , 模样与一般印象中的鱼类有较大的区别 。 陈阳说 , 研究团队根据化石大小推测 , 滨海涌洞鱼身长约4厘米到5厘米 , 属于“骨包肉” , 头部较硬 , 便于觅食 , 符合早期脊椎动物的特征 。
滨海涌洞鱼在系统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亚门、无颌超纲、盔甲鱼亚纲、真盔甲鱼目、涌洞鱼科、涌洞鱼属、滨海种 , 是一个全新的“科”级生物 。 重庆市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魏光飚证实 , 它是重庆市迄今出土的所有古生物化石中首个科级生物学命名单位 , 也为世界远古鱼类新增了一个新的高等级生物类型 。
“对该鱼的研究 , 能还原诸多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历程 , 对生命早期演化阶段的研究至关重要 。 ”魏光飚说 , 滨海涌洞鱼属于真盔甲鱼目 , 介于中华盔甲鱼类和“真盔甲鱼簇”两个重要形态类型之间的过渡位置 , 填补了二者间的形态学鸿沟 , 使真盔甲鱼类形态演化脉络更为清晰 。
“涌洞鱼生活的志留纪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介绍 , 志留纪有一“黑”一“红”两套地层 , 其中红层缺少化石发现 , 被地质学家称为“哑地层” 。 滨海涌洞鱼作为一种较原始的真盔甲鱼类 , 在“哑地层”中被发现 , 为华南地区志留纪地层的精细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 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
目前 , 关于滨海涌洞鱼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上发表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