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 , 依托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 , 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速铁路 , 越来越多领域从跟跑进入到并跑、领跑阶段 。 但同时 , 在一些过去不够重视的领域 , 我们仍存在原始创新不足、供应链“命门”受制于人等关键问题 。 “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 。 ”的重要论述 , 兼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高效及“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活力 , 将极大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 集聚市场创新资源的科技企业 , 在全社会联合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中大有可为 。
从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来看 , 企业应发挥了解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的优势 , 更多地参与对关键问题的凝练、定义 。 恩格斯曾说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工业革命以来 , 人类的科技创新从自发状态进入自觉状态 , 许多重大发明创造不再依赖离散、偶然的个体创新 , 而是依靠连续、系统的集体创造 。 其驱动力很多时候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蒸汽时代的开创源于工业界对机械动能的渴求 , 电力时代则被照明等需求点亮 。 随着新应用层出不穷 , 热力学定律、通信理论等新的基础研究又被建立 。 在这一循环反复、不断积累的过程中 , 提出问题、定义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
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 , 下好“先手棋” , 要求中国企业不仅能解决问题 , 还要能根据市场需求提出问题 。 很多企业过去依靠先发优势、信息不对称快速发展 , 如今 , “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了 , 能否向上跳一跳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未来 。 我们解决确定性问题的水平已经非常高 , 但如何找到一个目前没有解、而这个解又很有价值的非确定性问题 , 值得中国科技企业引起重视 。 4年多前 , 阿里巴巴成立达摩院 , 基于云计算、电商、物流等业务 , 我们梳理出一些结合产业需求与技术突破的关键课题 , 并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 , 将问题逐渐聚焦 。 针对末端物流劳动力不足 , 我们完成了对L4级别自动驾驶送货机器人的研发;瞄准城市交通拥堵等难题 , 我们尝试用人工智能为城市打造大脑;为了储备颠覆传统计算的下一代技术 , 我们持续投入布局量子计算 。 这些方向都没有现成的解法 , 但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向前探索 。
从科技创新的落地执行来看 , 企业应以“国之大者”为关切 , 以社会期许为期望 , 参与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中 。 其中最关键的是锲而不舍 , 确定好问题后 , 可以甘坐冷板凳、十年解一题 。 一道数学题 , 只要知道它有解 , 不管题多难 , 大家都能做出来 , 但如果知道它不一定有解 , 许多人就直接放弃了 。 很多时候 , 我们缺的不是能力 , 而是决心、恒心 。 2009年 , 我们从电商场景的高并发需求出发 , 提出打造“一朵中国云” , 很多人并不看好 。 此后多年 , 我们集结尖兵攻坚云计算技术难题 , 终于自研出将百万台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的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 。 如今 , 我们进行的自动驾驶、芯片、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前沿研究 , 是一场新的技术长征 , 同样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 。
从科技创新的组织环境来看 , 企业要打造充满活力、充满韧性的内部创新生态 , 充分激发人才创造力 。 对研究人员来说 , 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 。 我们要鼓励他们接触市场、充分与外界交流 , 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 面对不确定性 , 我们还要抱有恒心和耐心 , 给予研究人员试错的时间和资源 , 包容“有价值的浪费” 。 只有摒弃了急功近利 , 中国企业才能在硬核科技创新上真正有所突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