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时间的长河悠悠流转
许多物什完成使命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但还有这样一些
祖先的原创老物
我们对它们
经常熟视无睹
却始终相依相伴
它们经过数千年岁月洗礼
仍历久弥新
仿若时光与智慧凝结而成的
一颗颗文化琥珀
撰文:一方 / 播音:鑫昊
文章图片
“一鼓轻雷惊蛰后 , 细筛微雨落梅天” 。 春雷乍动 , 昭示着惊蛰节气的到来 。 古人想象中的雷神 , 有着鸟喙人身 , 生了巨大羽翼 。 惊蛰这天 , 雷神双手挥锤 , 振臂击打天鼓 。 古人很早就参悟了顺应天时之道 , 当惊蛰雷声响起 , 人间也要击鼓回应 , 以示万物共振、天地同频 。
鼓在远古时期就被奉为通灵神器 。 相传黄帝讨伐蚩尤的时候 , 宰杀神兽夔(kuí)牛制作了八十面战鼓 。 这鼓用力击打的时候 , 鼓声雄壮好似雷鸣 , 响声能传至千里开外 , 黄帝部落的将士们听闻鼓声士气大振 , 最终战胜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 。
文章图片
追溯鼓的“身世” , 我们从一次考古发掘讲起:1986年3月 , 兰州市考古人员在永登县河桥镇乐山坪一带 , 发现一批史前新石器时期的出土陶器 , 其中有7件造型奇特的喇叭形器物最引人注目 。 这些器物表面绘有精美纹饰 , 气场粗犷豪放 。 它们究竟是古人做什么用的呢?专家查阅古文献发现 , 这些器物和《周礼》中的土鼓记载非常相似 , 它们莫非就是“以瓦为框”的土鼓?
土鼓又称陶鼓 , 古人用陶土烧制成鼓腔 , 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制成鼓 。 数千年来 , 皮革鼓面在地下早已腐化成泥 , 而喇叭形的陶土鼓腔却留存了下来 。 陶鼓的制作 , 显示了祖先的聪明才智 。 先民把剥下的动物皮革按照鼓面的大小裁剪好 , 周边挖洞挂在鹰爪上 , 皮革在干燥过程中会自然收紧 , 绷成鼓面 。 先民敲打皮革鼓面 , 喇叭状鼓腔产生共振扩音 , 响声高亢明亮 。
文章图片
鼓在殷商时期开始被广泛应用 , 祭祀、庆典、狩猎、征战……且已经积累了大量不同用途的鼓型 。 到了周代 , 周天子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 。 周代有八音 , 鼓是群音首领 。 鼓可以模仿山林溪谷中的声音 , 与石磬一起演奏 , 动人的音律能引得山林中的百鸟齐鸣、百兽共舞 。
鼓作为大俗大雅的乐器 , 在历朝历代始终被人们喜爱 , 并得到广泛应用 。 中国鼓的品种繁多 , 从原始社会的木鼓、陶鼓、铜鼓……到汉唐以前的建鼓、腰鼓、应鼓……再到宋、元、明、清的堂鼓、渔鼓、杖鼓……鼓的不断演变与创新 , 使其种类数不胜数 。 历经绵延数千年的时光之旅 , 鼓与各种环境、不同艺术形式不断融合 , 或雄浑庄重、或威武阳刚、或柔美灵动 , 或喜庆吉祥……
文章图片
鼓文化与中华文明始终相生相伴 , 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已远超鼓本身 。 成语“暮鼓晨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曹刿论战》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的警句;“鼓舞”一词源于先贤孔子的“鼓之舞之以尽神”……中国鼓文化映射出社会的蒸蒸日上、昌盛繁荣 , 寄托了人民对太平盛世、五谷丰登的美好向往 , 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欣欣向荣与生生不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