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素养,需要补短板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 能把预防关口前移 , 减少传染病侵害;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平均值为14.18% , 距离“健康中国行动”中30%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 须下大力气补上这一课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打喷嚏怎么遮挡?开窗通风多久一次?洗手为啥要六步?搁以前 , 您或许对此不以为然、一知半解 , 但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 , 上述问题已成为网络热词 , 每天在手机上刷屏;再加上卫健部门、社区一线人员的反复密集科普 , 大家脑子里都绷紧了“讲卫生”这根弦 。
疫情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健康素养课——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二楼最早开始戴口罩、从而安然无恙的那位业主 , 在医院照顾母亲10多天却没有被传染的女教师 , 确诊后有效自我隔离未传染亲友的武汉大学生……经此一“疫” , 大家都意识到 ,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健康素养 , 不仅关乎平时生活质量 , 关键时也是“救命秘笈” 。 各地针对疫情的联防联控实践进一步证明 , 提高健康素养 , 能把预防关口前移 , 让人不得病、少生病 , 减少传染病的侵害 。
其实 , 勤洗手、开窗通风、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不食用野生动物……这些健康防护要求 , 都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等几年前就明确规定的内容 。 遗憾的是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 这些规范并未有效发挥作用 。 数据显示 ,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平均值为14.18% , 距离“健康中国行动”中30%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话题 , 不应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而“降温” , 还应下大力气补上这一课——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 健全培育健康素养的法治环境 。 完善立法、细化制度 , 各部门配合、多层级联动 , 对恶意传播疾病 , 或是卫生健康领域的不守法、不文明行为 , 应施以更严格的约束、更严厉的惩戒 。
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 , 提高传播效果 。 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和人们的良好习惯 , 仅靠卫健部门无法实现 , 需要各部门、专业机构、媒体和公众等共同来完成 。 这种传播不能是单向的——以往 , 健康知识普及以灌输式为主 , 比如社区宣传栏、官方网站、横幅标语等;此次疫情下的健康传播更注重反馈和互动 , 效果也更好 。 比如 , 主管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开起科普讲座 , 征集网友关心的问题并直播答疑;媒体利用社交网络邀请专家言传身教 , 通过漫画、动画对儿童开展科普……灵活多样的新形式 , 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 , 带动公众参与 , 有助于人们提高健康素养 。
切实发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守门人”作用 。 通过下沉服务 , 纠正居民不良生活习惯 , 督促大家树立健康管理意识 , 主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 一方面 , 家庭医生、村医等基层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上门入户、在线聊天或门诊咨询等方式开展服务 , 并将这些工作列为绩效考核;另一方面 , 加强人才培养 , 优化人才配置 , 以增强基层专业公共卫生服能力 。
提高健康素养本质上是一个教育过程 , 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深度参与 。 让健康素养培育进校园 , 融入教育体系 , 能够实现更好的健康促进效果 。
健康素养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 , 其背后各个环节的联动 , 种种细节的打磨 , 考验着人们自律、他律的能力和水平 。 凡事预则立 , 不预则废 , 平时常抓不懈 , 努力提高健康素养 , 方能防患于未然 , 并在危急时刻科学应对 。 (邱超奕)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6日 19 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