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巴”开到家门口 餐饮企业“动起来”
“好久没有闻到这么熟悉的味道了 , 这样的餐巴 , 好吃又方便!”中午 , 福建省莆田市区和成天下小区的“90后”居民陈喜顺 , 特地来到国资大厦楼下的“莆田餐巴”移动篷车前购买美食 。 此后一个小时里 , 又有80多份套餐售出 , 随到随买、打包取走 , 现场不逗留 , 安全有序 。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 莆田市委市政府指导市餐饮烹饪协会推出“莆田餐巴”——“流动餐厅”载着多样美食进园区、社区、写字楼、机关 , 既丰富了群众的用餐选择 , 也为受疫情影响的商家开辟了新出路 。
餐车动起来 , 创造上百个就业岗位
在莆田市区雅颂居 , 两辆“莆田餐巴”移动篷车停靠在小区门口 , 一辆车内摆放着荔枝肉、海苔等20多种菜肴 , 还有莆田红团、绿豆糕等特色糕点;另一辆车内则提供主食 , 厨师现场烹饪焖豆腐等 , 吸引附近居民前来选购 。 “非常时期 , 外出就餐不方便 , 家里又是双职工 , 平时没空做饭 , 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套餐 , 赞!”几名戴着口罩选购食品的居民说 。
莆田市餐饮烹饪协会会长关玉标介绍 , 原来为筹备元宵节 , 协会筹资40万元购买了15辆美食移动篷车 , 计划布置在市区闹市 。 但一场疫情改变了所有计划 。
怎么办?“人不动我动” 。 思路一开 , 资源就活 。 餐饮烹饪协会将15辆移动篷车打造成“莆田餐巴” , 先后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厢万辉社区、荔城荔园小区等10多个地方布点试营业 , 既解决了企业复产工人、当地居民的用餐问题 , 又使得多家餐饮企业“动起来” , 创造出餐巴服务点、中央厨房等上百个就业岗位 , 实现多赢 。
个性化定制 , 试水行业转型之路
在莆田市餐饮烹饪协会的牵头下 , 莆田主要餐饮企业“抱团取暖” , 各家中央厨房统一配送菜品到“莆田餐巴”上 , 线上订餐、线下自取 , 私人订制配送、现场体验 , “小餐巴”愣是走出了“互联网+”的范儿 , 餐饮员工也从后厨走向社区 。
“个性化定制是餐巴的特色所在 。 ”莆田市餐饮烹饪协会秘书长郭文辉表示 。 务工人员要求低价实惠 , 那工业园区的餐巴则以套餐为主 , 每份15元;“上班族”更喜营养均衡 , 写字楼下餐巴则提供更多样的菜品和套餐;居民动手能力更强 , 供应半成品成为社区餐巴的主打 , 居民只把“烹饪”环节带回家……
“这是一种全新的业态发展方向 , 是行业转型的前哨战!”莆田老蒲鲜餐饮企业创始人陈伟军说 。 “餐饮企业化被动为主动 ,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 减少损失、稳定客源 , 还为接下来传统餐饮业转型升级打下基础 。 ”
点对点互动 , 新模式异军突起
两家门店 , 4名客服人员 , 10万名“粉丝” , 逆势上扬的营销业绩——
近期 , 莆田蘑菇私房菜餐饮企业在疫情期间的“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 。 企业负责人黄朝琴告诉采访人员 , “制胜法宝”就是线上线下高度一体化 , 点对点互动 , 实现无缝对接 。 4年多的营业历史 , 该企业仅有的两家门店 , 走的都是线上订餐、线下配送的发展模式 。 企业设立了多个微信号以维护“粉丝” , 请了客服人员专门管理微信号 , 每天发送菜品资料、接受顾客下单、处理投诉等 , 更重要的是与顾客进行微信私聊 , “点对点的互动才更暖人心” 。 在平时 , 门店网上订餐一天150单 , 疫情期间直接翻番 , 达到300多单 。
“蘑菇私房菜‘新餐饮’的发展模式 , 就是借力互联网的典型 , 给莆田餐饮企业转型带来启示 。 ”郭文辉说 , “莆田餐巴”一推出就深受市民欢迎 , 他们下一步将组织各会员单位 , 在全市的各社区、园区、写字楼布置更多服务点 , 增设“早餐工程” , 同时推出“百道名菜进社区”等活动 , 巩固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餐饮”模式 。 (本报采访人员 颜珂 刘晓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