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尺祠堂


位于广东省惠来县惠城镇西三社区“曲尺祠巷”的林氏祠堂,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
据族谱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在朝廷为官的族人林富(福建莆田人),蒙冤被贬至潮州县任县令,其间与狮石祖系十二世裔孙南浦公(时任昔丞,靖海前吴村人)认识... ... 有“潮汕座半祠堂,惠来林氏得一”的称号 。

曲尺祠堂

文章插图

(图/林氏宗亲驿站)
明朝嘉靖三年,从潮阳县域部分地区划分出惠来县,林盛公后裔遂为惠来人 。嘉靖七年在狮石乡石埕修建了曲尺祠林氏祠堂,后迁移到惠来惠城镇(位于惠城镇西三社区文化路一横巷7号,惠来第一中学后面约400米处)林氏祠堂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据族谱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在朝廷为官的族人林富(福建莆田人),蒙冤被贬至潮州府潮阳县任县令,其间与狮石祖系十二世裔孙南浦公(时任昔丞,靖海前吴村人)认识,极赏识南浦公的为人处世,忠义可嘉,彼此相交甚笃 。
嘉靖帝继位后,林富平反,官升左都御史 。林富返京时,两袖清风,囊中羞涩,盘缠不够,南浦公得知后仗义解囊(传说南浦公夫人退下头上金钗和首饰相赠),并十里相送,林富深受感动 。
嘉靖六年(1527年),林富奉旨到潮州府抚治勋阳道,返京时专程到潮阳武宁驿站(今惠来县周田镇武宁乡)召见潮阳县丞林实和南浦公,因南浦公已于嘉靖三年(1524年)仙逝,林实将南浦公一生美德及祈望在县城建林氏祠堂的事上达,深得林富赞赏 。
返京后,林富将南浦公一生功德及建祠堂的请求一一俱表上奏朝廷,嘉靖帝准奏,颁布圣旨,追赐南浦公为“义官”(故后裔称其为义官祖),赠俸拾星,恩准在县城建林氏祠堂 。派孙林富题“林氏祠堂”、“九牧流芳”两方匾额,现仅存“林氏祠堂”(残)一方 。
狮石祖系裔孙奉旨会全族宗贤共襄盛举,遂择址于“丹凤朝阳”风水宝地建造林氏祠堂,此风水宝地为狮石林氏裔孙12世林遂所捐 。明嘉靖六年始建,嘉靖九年竣工 。惠城林氏曲尺祠堂,为广东名祠之一 。祠堂正座坐东向西,大门朝南,祠堂北面与大门对称处为妈祖殿,大门内右侧为祠丁房,总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 。整座祠堂宫殿式构筑,气势雄伟 。
祠堂现保存有明嘉靖圣旨(复制品,原件为汕头市博物馆收藏)、左都御史林富所书门匾林氏祠堂”(残)、碑记、界碑、大门(明代石门石雕一畔)“丹凤朝阳”之凤冠石和明代半米厚夯土墙等文物 。
林氏祠堂的建筑独具一格,平面图呈“曲尺”状,故有“曲尺祠”之别称,“曲尺祠巷”也因之而得名 。
世称“潮汕座半祠堂,惠来林氏得一”,声名远播;自古以来,世俗所建奉祀祖先的建筑物大都称“祖祠”、“公祠”、“宗祠”、“家庙”等,极少称祠堂的,称祠堂者都是皇帝所赐建,故世人皆称林氏祠堂为“皇封祠堂”,由此可见林氏祠堂的显赫地位 。
相传,在林氏祠堂建设期间,由于林氏家族人多势众,传送砖瓦的人排成长龙,一人接人,从瓦窑至祠堂,蜿蜒数里,接传如飞,别姓的人看到林氏人排长龙传瓦,夸赞说“林厝瓦会飞” 。惠来典故“林厝瓦飞”源出于此,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
1927年大革命时期,惠来县革命志士方凤巢、方汝辑、林莱堂等领导成立的农会把林氏祠堂作为会址;抗日战争时遭日机轰炸解放战争时遭国民党军队焚毁;解放后,祠堂后厅被改作仓库,官厅、前厅、妈祖殿则被改建为干部职工宿舍;大门、门前埕、门后大天井、祠丁房等被当地改建为民房 。
从1997年起,惠来县林氏宗亲总会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林氏祠堂的产权已基本赎回 。2009年,林氏祠堂被列为县文物点,入编《惠来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上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