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次,不要指望楼市大松绑
----再说一次 , 不要指望楼市大松绑//----
----再说一次 , 不要指望楼市大松绑//----
作者: 凯风 来源: 国民经略( guominjinglve ) 稳经济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了 。 01 一边抓疫情 , 一边抓经济 。 这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大基本面 。 在最近举行的多次高层会议上 , 内需和基建被反复提及 , 稳就业、稳外贸屡屡成为焦点 , 而几乎未见房地产的身影 。 可见 , 稳经济的要害 , 在于及时及时复工复产 , 在于内需和基建先行 , 房地产暂时被雪藏 。 提振内需 , 根据官方文件 , 关键在于恢复被抑制、冻结的消费 , 同时发展壮大新型消费与升级消费 , 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 与2003年不同 , 如今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高达57.8% , 远远超过投资和出口 , 稳消费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 重振基建 , 大投资向来是短期稳定经济的利器 。 正如《 24万亿来了 》一文所说的 , 这次基建投资 , 既不同于2008年的四万亿 , 也不同于以“铁公基”为特色的传统基建 , 而是新基建和民生基建并重 。 在新的经济格局和时代背景下 , 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 , 以公共卫生为代表的民生基建 , 被摆在了重要位置 。 至于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的房地产 , 则被放在了最后 , 不到万不得已之时 , 不会轻易启动 。 02 稳楼市 , 而非刺激楼市 , 这种政策格局越来越清晰 。 第一个信号来自于央行 。 3月4日 , 央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电话会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 , 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 房住不炒 , 房不刺激 , 这应该是疫情爆发以来 , 央行等部门第三次就此明确表态 。 (参阅《 拒绝大水漫灌!什么信号 》) 在疫情冲击越发明显、宽松预期愈发强烈的特殊时刻 , 三令五申并非简单的例行公事 , 而是有着明显的针对性 。 第二个信号来自一线城市 。 近日 , 广州出台了放宽公寓限售的重磅政策 , 明确规定写字楼、公寓等商服项目不再限定销售对象 , 不再限制最小分割面积 , 已确权登记的不再限定转让对象 。 然而 , 仅仅时隔一天 , 该文件就被撤下 。 官方回应称:相关细节会有所调整 。 第三个信号来自三四线城市 。 2月下旬 , 河南驻马店发布一系列政策提振楼市 , 公积金贷款首付比由三成降至两成 , 公积金贷款额度由45万提高至50万元 。 然而 , 时隔一周 , 当地就被河南省政府约谈 , 要求提高 政治站位 , 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 , 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 政治站位 , 这个词语的分量可想而知 。 03 可见 , 房地产不在这一轮稳经济的政策优先级上 。 在疫情冲击之下 , 虽然不及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行业冲击来得直接而明显 , 但房地产依旧遭遇了数年不遇的最冷寒冬 。 数据显示 , 2月份 , 全国百强房企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3243.3亿元 , 环比降低43.8% , 同比降低37.9% , 创下近几年单月新低 。 这还是针对新房而言 , 而新房数据存在结构性失真 。 相对而言 , 二手房更接近真实市场 , 情况更为严峻 。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 , 2 020年1~2月重点18城链家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下降55% 。 其中 , 廊坊、合肥、重庆、长沙、武汉、天津、烟台 1-2月成交量同比降幅均超过60% , 广州、青岛、深圳 降幅小于40% 。 北京再度陷入量价齐跌的困境 。 北京1-2月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下降约57.6% , 2月二手房成交均价54115元/平方米 , 环比下跌8.6% , 同比下跌9.7% 。 身处漩涡之中的武汉 , 则陷入冰点 , 2月成交为0 。 数据显示 , 2月份 , 武汉链家二手房零成交 , 新增挂牌房源量环比减少86.9% , 1~2月同比减少78.4% 。 毕竟 , 在疫情面前 , 在生命健康面前 , 房子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 这种背景下 , 从一线到二线 , 再到三四线城市 , 松绑楼市就成为常态 。 04 然而 , 同样是松绑 , 是稳还是刺激 , 有着天壤之别 。 稳楼市 , 底线在于不让房地产成为经济的拖累 , 防范大跌更要遏制大涨 。 这背后 , 需要的是破除不合理的限制 , 缓解开发商的资金压力 , 允许打折促销 , 默许房价适度下跌 , 这与其他行业并无二致 。 刺激楼市则不同 。 房价的核心在于信贷 , 只要放开信贷 , 房价就容易重回脱缰之马 , 这正是央行三番五次强调房住不炒、房不刺激的原因所在 , 也是强调“保持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的要害所在 。 为什么要防止进一步刺激楼市? 原因很好理解 。 刺激楼市具有两面性 , 固然短期能迅速拉动经济、制造土地财政 , 但会埋下 经济脱实向虚的倾向、房价上涨的社会成本、杠杆攀升的金融风险 等危险种子 。 制造业比楼市重要 , 这是毫无疑问的 。 而房价再度上涨 , 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 同样可以想象 。 目前居民杠杆率已经攀升到60%以上 , 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 再次加杠杆的空间严重收缩 。 05 正因为这一点 , 基建大投资成了折中选项 , 提振内需成了终极选择 , 稳定外贸的重要性提升 , 房地产的政策优先级被置于最后 。 纾困而不刺激 , 托底而不重启 , 这当是今年楼市调控的最大公约数 。 这是危机之下难得的共识 , 亦是迎难而上不为短期利益所动的坚守 , 更是中国面向未来的长期选择 。 —END—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