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开始实施的这项新规将对互联网个性化广告进行全面规范

日前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称“《规定》” , 文末附《规定》全文) , 自3月1日起施行 , 用于规范算法提供方的行为 。
《规定》要求各类使用算法推荐机制的平台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和拒绝权有效落实在个性化广告推送业务中 , 例如:
【本月开始实施的这项新规将对互联网个性化广告进行全面规范】· 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和操纵榜单等干预信息呈现;
· 不得根据消费者偏好、交易习惯等在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 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 或设置便捷的关闭方式···
对算法推荐的进一步规范 , 意味着基于用户数据个性化广告的触达范围、点击率和传播效果等都会受到影响 。
本月开始实施的这项新规将对互联网个性化广告进行全面规范
文章图片

勿让“算法”变“算计”
根据《规定》 , 算法推荐服务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和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 。
从交通出行、网购订餐、旅行住宿到网络新闻 , 算法给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产品或讯息 , 提升选择效率 。 与此同时 , 算法滥用也导致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和影响网络舆论等不良行为 , 导致“算法”变“算计” 。
2021年被称为我国的“数据安全元年” , 为了规范算法应用 , 有关部门多次出手 , 密集发力:
· 2021年5月 , 国务院新闻办就“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举行新闻发布会 , 算法滥用治理成为专项行动的重点内容;
· 2021年9月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九部委制定《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 , 为规范算法生态提供了工作指南;
· 2021年11月1日起 , 《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 , 加强保障用户信息使用全环节的各项原则 , 进一步收紧隐私保护政策···
个性化广告多方面受到影响
个性化广告的根基是用户数据 , 随着《规定》和一系列相关规范的出台 , 用户数据的收集、打通和应用变得更难 。 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 , 广告精准度和ROI下降已经导致部分数字广告出现下挫情况 。
1、用户画像和洞察受限
过去 , 在数字世界中 , 消费者几乎是“透明”的 , 完全没有隐私 , 包括性别、年龄、住址、家庭、行业、收入、婚姻状态、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等信息 , 被数字平台收集和标记后打上一个个标签;再通过用户的浏览偏好、购买行为等用户行为定向分析 , 品牌和媒体就能掌握完整的用户画像和消费意图 。 在对算法的多项管控之下 , 敏感的个人信息将越来越难收集 。
2、自动化决策广告受限
自动化决策是指 , 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分析数据后帮用户做出决定 , 而此决定可能会对用户的个人权益造成重大影响 。 例如 , 平台通过算法自动分析并评估用户的行为习惯及经济状况 , 自动进行决策给该用户的商品定价更高 , 引发“大数据杀熟” , 《规定》实施后 , 针对不同人群推送不同额度补贴的方法将受到重要影响 。
3、竞价型信息流广告受限
对受众的识别和标签预测 , 是竞价型信息流广告模式赖以生存的基础 , 《规定》等在强化了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后 , 也更明确了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应当限定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 , 会给这一广告模式带来一定冲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