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团队:她们是驻守讲台的“大先生”

她们是实验室里玩转精密仪器的科研先锋队 , 为海底隧道“滴水不漏”保驾护航;她们是课堂上讲透原理与应用的好老师 , 潜心育人点燃学生心头的火种……
在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王燕教授领衔着一支敬业爱生、矢志科研报国的女教授团队 。 多年来 , 这支20余人的团队围绕钢结构设计、工程地质学、高性能防腐涂层新技术等问题集中攻坚 , 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引入课堂 。 作为科研工作者 , 她们以攻克重大科研项目为己任;作为教师 , 她们带领学生打开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的大门 。
齐做大道同行的“同路人”
团队领军人物——全国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王燕教授是青岛理工大学首批工民建本科专业毕业生 , 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后 , 把对母校的真情和对土木工程行业的热爱 , 倾注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 用坚韧与细致助推学校和行业发展 。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 , 建筑行业从不被重视的传统小行业 , 飞跃发展成为社会高度重视的大行业 。 王燕紧紧抓住“钢结构建筑的春天” , 一边研究国内外行业规范 , 一边把规范和实际案例揉进课堂教学 。 在互联网尚未兴起的时代 , 知识查询和学习只能通过去书店、图书馆借阅、抄写等方式完成 , 她利用假期跑遍了建筑专业书店 , 密密麻麻地写下了15本图文并茂的手写注解 , 研究成果先后纳入《钢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等3部国家标准 。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 作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我们更应该主动站在立德树人第一线 , 把‘爱’融进‘土敦木华’的院训 。 ”王燕说 。
“我想像王燕老师那样 , 把我的个人奋斗融入学校的蓬勃发展 , 融入行业的美好前景 。 ”1994年 , 工民建专业优秀毕业生田砾推掉了10余家单位伸来的橄榄枝 , 毅然留校任教 , 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宝钢优秀教师”“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 多项成果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 。
为了这份幸福的责任 ,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团队 , 山东省教学名师吕平、时伟 , 博士生导师万小梅 , 香江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郭思瑶等一大批女教授 , 接续传承爱和立德树人初心 。 团队每位成员重视教书育人 , 敬畏课堂 , 不负三尺讲台 ,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
【女教授团队:她们是驻守讲台的“大先生”】愿做教学相长的“知心姐姐”
团队成员陪伴学生迈过学习、生活、情感上的人生关卡 , 成为学生愿意交心的“知心姐姐” 。
为让刚升入学院的新生了解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 , 由田砾教授牵头主编的《嗨 , 同学你好——给未来的土木工程师》一书 , 书中精选了历届优秀毕业生及辅导员、任课教师、学院书记、院长的共计80余篇精彩文章 , 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土木人”的所思、所想、所得 。 该书作为入学礼物成为新生录取通知书的一部分 , 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 学生家长评价道:“老师用一本书凝聚了每个土木学子的心 。 ”
在2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 , 田砾时刻不忘的就是“爱”这个字 , 她心里满满的都是学生 。 在紧张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 , 田砾多年来一直兼任班主任 , 为班级每个学生记录了详细的成长档案 , 记录下学生的考试成绩、班级特色活动、学生思想波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 , 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 。
敢做科研创新的“排头兵”
团队青年学者郭思瑶教授 , 是香江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青” 。 她领衔的科研团队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研发的装配式绿色轻质墙板体系 , 与传统的ALC板相比具有免蒸压和蒸养的节能优势 , 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 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政策的号召 , 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 促进建筑业经济的发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