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奇特的阅读体验
数字文学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 如加切《文字玩具》中以动画呈现网络诗的《鸟语》 , 五只棕色的鸟儿立在枝头 , 点击光标 , 作品序言随两只鸟儿出现 , 点明此诗灵感源于安徒生夜莺的故事 。 加切认为鸟类象征着人类的丰富感情 , 在很多东西方寓言中被视作讲述真理的先知 , 而在作品中 , 这些鸟儿是吟诵诗句的机械诗人 。 每点击一只鸟 , 它就张开鸟喙吟诗作赋 , 用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不同语言吟唱 , 但每种语言都在复制同一首诗 , 五只鸟儿齐鸣构成多语种声部的和鸣 , 加切借此表达对文学创作不可陷入语言牢笼的思考 。
略带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水诗》封面则呈现全速移动的字母和同心圆图案 , 单击字母跳出一个水槽的特写照片 。 光标落在水龙头 , 点击出现哗啦啦的水声和喷涌而出的水流 。 那是字母组成的诗句 , 它们掉落在水槽上 , 形成螺旋形的文字 。 这些文字是不同国家一些著名作家描写时间和水的诗句 , 如博尔赫斯《诗艺》中“眼望岁月与流水汇成的长河 , 回想时间是另一条河 , 要知道我们就像河流一去不复返 , 一张张脸孔水一样掠过”;阿蒂尔·兰波《醉舟》中“绿水渗透了我的杉木船壳 , 清甜赛过孩子贪吃的酸苹果 , 吸取了蓝的酒迹和呕吐的污迹 , 冲掉了我的铁锚、我的舵” 。
如同《鸟语》的多语种诗歌 , 读者在《水诗》中同样读到了多位著名诗人的多语种诗作 , 有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法国诗人安托南·阿尔托、斯特凡·马拉美和西班牙诗人弗朗西斯科·德·戈维多等 。 这些诗作一方面是对时间的诠释和表达 , 形容时间如水流般流动、变化和消逝;另一方面也是加切对语言作为流动元素的反思 , 尤其在数字时代话语逐渐碎片化的趋势下 , 很多脱离语境的文字片段在读者面前短暂获得价值 , 随后消散在时间的长河中 。
4.参与和互动
围绕拉美地区数字写作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过程具有社会和文化相关性 , 千禧年前后发展起来的电脑技术为这些作品提供了物质基础 , 超文本结构将书面和口头文本、计算机代码、声音和图像联系起来 , 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 让读者与作者、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互动起来 。 于是互动与参与性成为数字文学的典型特征 。
在《文字玩具》的《写你自己的堂吉诃德》一章中 , 点击印有塞万提斯头像的书封 , 出现加切提示性的序言 。 她的创作灵感来自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自己动手做”系列艺术创意 , 设置名画风景或静物使用的默认颜料 , 只要不对画作有过高要求 , 每个人都能体验成为画家伦勃朗的感觉;写作亦然 , 给出素材和词汇 , 亦能体验塞万提斯的书写 。
基于《堂吉诃德》本身的元小说性 , 塞万提斯试图告诉读者这个故事并非出自他的构思 , 而是来自他在托莱多市场上发现的某个阿拉伯文手稿 , 因此让人容易混淆作者的真实身份 , 在为他人尝试书写《堂吉诃德》提供可能的同时 , 也让一些人钻了空子 。 在他完成《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后 , 一个自称阿朗索·费尔南德斯·德·阿维兰尼达的人在1641年书写了伪作《堂吉诃德》“第二部” , 而这个人的身份至今成谜 。 塞万提斯得知伪作的存在后 , 为正视听加快完成了第二部《堂吉诃德》的撰写 。 300年后的1944年 , 博尔赫斯也在自己的短篇《〈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中创作了尝试书写《堂吉诃德》的人物皮埃尔·梅纳尔 。 梅纳尔试图写出章节一模一样、一字不差的《堂吉诃德》 , 起初他将自己带入塞万提斯的角色 , 学习一样的语言、经历一样的事件 , 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他创作出的作品依旧不是原汁原味的《堂吉诃德》 。 博尔赫斯以此表达“文本的意义是在每次阅读中构建的 , 每次写作都不过是一次改写” , 不同作者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下写出形式一样但内涵完全不同的作品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